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亲去镜亦去,镜还亲不还。
从今磨积垢,终不对慈颜。
明月挂台上,白云生匣间。
洪恩何以报,羞见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亲人走了,镜子也随之而去;镜子在,却再也见不到亲人的容颜。
从今往后,我只会在这镜子上磨去积累的污垢,终究无法再见到那慈爱的脸庞。
明月挂在台上,白云在匣子里生长。
我该如何报答这洪恩,羞于见到已斑白的鬓发。
注释:
- 亲去镜亦去:亲人离去,镜子也似乎失去了意义。
- 镜还亲不还:镜子在,但再也看不到亲人的面容。
- 磨积垢:指的是在镜子上留下的污垢,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 慈颜:慈爱的面容,通常指亲人的脸庞。
- 洪恩:指的是恩情或恩惠,表达感激之情。
- 鬓毛斑:指的是头发中夹杂的白发,暗示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天益,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
《遗镜》创作于诗人失去亲人之后,表达了对亲情的怀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背景中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遗镜》通过镜子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与失去后的无奈。开篇“亲去镜亦去,镜还亲不还”,将亲人的离去与镜子的存在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失去亲人后,镜子再也无法反射出熟悉的面孔的悲哀。接下来的描述“从今磨积垢,终不对慈颜”,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过去的执念,镜子虽在,却无法照见那温暖的笑容,象征着亲情的断裂。
“明月挂台上,白云生匣间”两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静谧的氛围。明月与白云,仿佛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增强了诗的哀伤情绪。最后两句“洪恩何以报,羞见鬓毛斑”,表达了对亲人恩情的感激与愧疚,头发的斑白不仅是衰老的象征,更是岁月无情的印记。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独特,既有对亲情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在失去后的无奈与沉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亲去镜亦去:亲人离开后,镜子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意义。
- 镜还亲不还:镜子依旧存在,但亲人再也无法回归。
- 从今磨积垢:自此以后,镜子上积累的尘垢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 终不对慈颜:再也无法照见亲人慈爱的面庞。
- 明月挂台上:夜空中的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白云生匣间:白云在空中飘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洪恩何以报:对亲人恩情的感激和无以回报的无奈。
- 羞见鬓毛斑:看到自己鬓发的斑白,感到羞愧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镜子比作失去的亲人,赋予其情感。
- 对仗:全诗句式工整,形成对称美。
- 意象:明月与白云的意象营造出孤独与思念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亲情的追忆与对失去后的无奈,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子:象征记忆与过去,反映亲情的亲密。
- 明月:象征孤独与思念,寄托对亲人的怀念。
- 白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
- 鬓毛斑:代表衰老与岁月的痕迹,表达对失去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亲去镜亦去”中“镜”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镜子
B. 亲人的面容
C. 诗人的回忆 -
诗中“洪恩何以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感激与无奈
C. 快乐 -
“白云生匣间”中的“匣”指的是什么? A. 云彩
B. 空间
C. 诗人的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刘天益的《遗镜》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但《遗镜》更加强调了失去后的无奈,而《月夜忆舍弟》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两者皆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意境与情感着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刘天益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