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景未萧条,霜华夜半凋。
草枯山露石,溪涨水平桥。
白雁排空唳,青帘隔岸飘。
依然摩诘画,谁拟辋川描。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景色还没有显得萧条,夜半的霜华已经开始凋零。
草木已枯,山石显露,溪水上涨,淹没了桥面。
白雁在空中排列着鸣叫,青色的帘子隔着河岸轻轻飘荡。
这幅景象仍然如同王维的画作,那么,谁又能像他那样描绘辋川的美景呢?
注释:
- 霜华:指霜冻后产生的白色光华,象征初秋的寒意。
- 草枯山露石:草木枯萎,山石显露,描绘秋天的萧条景象。
- 溪涨:溪水上涨,说明秋雨后水位的变化。
- 白雁排空唳:白雁在天空中排成行飞行并鸣叫,表现秋天的特征。
- 青帘:青色的帘子,可能指青苔或植物,映衬出秋天的宁静。
- 摩诘: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画。
- 辋川:王维的故乡,著名的山水风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峒山,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体现了清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反映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时代背景下,文人以自然景色寄托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眺》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展现了秋天的生动与宁静。开头两句“秋景未萧条,霜华夜半凋。”不仅点明了季节,还揭示了秋天的双重性:既有萧条的气息,又不失生机。随后的“草枯山露石,溪涨水平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木枯萎和溪水上涨的秋景,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秋意。
在诗的后半部分,“白雁排空唳,青帘隔岸飘。”通过白雁的鸣叫和青帘的轻飘,增添了画面感与动感,令景象更为生动。结尾的“依然摩诘画,谁拟辋川描。”则是对王维的艺术致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敬仰与追求,体现了文人对山水画的向往与自我反思。
整首诗构思精巧,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景未萧条:秋天的景色还没有完全枯萎,暗示秋天的生机。
- 霜华夜半凋:夜半时分,霜华开始凋落,表现出秋天的寒意。
- 草枯山露石:描写草木枯萎,山石显露,展现秋天的景象。
- 溪涨水平桥:溪水上涨,淹没了桥面,表现出秋季雨水的丰盈。
- 白雁排空唳:白雁在空中鸣叫,增添了秋天的生动气息。
- 青帘隔岸飘:青色的布帘轻轻飘动,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依然摩诘画:景象如同王维的画作,传达出诗人对传统艺术的向往。
- 谁拟辋川描:感叹无人能像王维那样描绘辋川的美景,表达对艺术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王维的画作相提并论,增强了诗的艺术感。
- 对仗:如“白雁排空唳,青帘隔岸飘”,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草木的枯萎、溪水的上涨仿佛都在诉说秋天的故事,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景:象征着生命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霜华:代表着寒冷与凋零,具有季节的特征。
- 白雁:象征着自由与迁徙,表现出秋天的特征。
- 青帘:富有诗意,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王维
- B) 峒山
- C) 李白
-
诗中的“白雁”是象征什么?
- A) 冬季
- B) 自由与迁徙
- C) 春天
-
诗中提到的“摩诘”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杜甫
- B) 王维
- C) 苏轼
答案:
- B) 峒山
- B) 自由与迁徙
- B) 王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 孟浩然《春晓》:描绘春天的生机,表现出与秋天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