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骤雨
作者: 黎庶焘 〔清代〕
骤雨随龙去,高云带鸟旋。
白喧孤涧水,青放一隅天。
稚筱明初霁,孤花媚晚烟。
野怀何所适,遥寄暮溪边。
白话文翻译:
骤雨随着龙卷去,高高的云朵上带着飞旋的鸟儿。
白色的喧闹声来自孤独的山涧流水,
青色的天空在一角显露着。
初晴的时节中,稚嫩的竹子明亮而清新,
孤独的花儿在傍晚的烟雾中显得妩媚。
我在野外的思绪又该寄往何处,
只能遥寄于那暮色中的溪边。
注释:
- 骤雨:突如其来的大雨,象征着事物的变化。
- 龙去:可能指龙卷风,寓意着暴风雨的来临和去去匆匆。
- 高云带鸟旋:高空的云彩中飞翔着鸟儿,描绘出自然景象的动感。
- 白喧:白色的水声,形容山涧水流的声音清脆。
- 稚筱:嫩竹,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希望。
- 孤花:孤独的花,暗示着孤独的美。
- 野怀:指在野外的思绪与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流露常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这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庶焘,清代诗人,兼擅诗文,思想深邃,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时代动荡,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骤雨》展示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深刻联系。开篇即以“骤雨”引入,描绘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构建了一种动感的氛围。接下来的“高云带鸟旋”以飞鸟的自由翱翔,映衬出雨后清新的气息,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白喧孤涧水”与“青放一隅天”描绘了雨后山涧的清脆水声和天际的蔚蓝,形成对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在这里展现了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稚筱明初霁”一语,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象的清新,也暗示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而“孤花媚晚烟”则在孤独的美中透出一丝感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软与细腻。在“野怀何所适,遥寄暮溪边”中,诗人将思绪寄托于远方的溪边,流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深切眷恋。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感情波动,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及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骤雨随龙去”:暴雨如龙一般迅猛地消逝,暗示着瞬时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高云带鸟旋”:高空的云彩中,飞翔的鸟儿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白喧孤涧水”:山涧流水清澈,发出悦耳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青放一隅天”:蓝天在一角显现,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稚筱明初霁”:雨后清新的竹子,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孤花媚晚烟”:孤独的花儿在晚烟中显得妩媚,暗示着美丽的孤独。
- “野怀何所适”:在广袤的自然中,诗人思绪游荡,找不到归处。
- “遥寄暮溪边”:思念与情感只能寄托于远方的溪边。
-
修辞手法:
- 比喻:“骤雨随龙去”,将雨比作龙,生动形象。
- 拟人:“白喧孤涧水”,水流发出的声音被拟人化。
- 对仗:“稚筱明初霁,孤花媚晚烟”,形成和谐的对仗工整。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感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孤独和归属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 骤雨: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化与情感的波动。
- 高云:象征着自由与高远的理想。
- 孤涧水:代表孤独与生命的流动。
- 稚筱: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新生。
- 孤花:传达出孤独之美与内心的柔软。
- 暮溪:象征着思念的寄托与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骤雨”象征着什么? A. 平静
B. 突然的变化
C. 安宁 -
“孤花媚晚烟”中的“孤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比较黎庶焘的《骤雨》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但王维更强调了宁静的隐居生活,而黎庶焘则更强调了情感的波动与对归属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