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道士(并叙)》
时间: 2025-01-07 18:27:00
驾部员外郎李君宗固,景祐中良吏也,守汉州。
有道士尹可元,精练善画,以遗火得罪,当死。
君缓其狱,会赦,获免,时可元年八十一,自誓且死必为李氏子以报。
可元既死二十余年,而君子世昌之妇,梦可元入其室,生子曰得柔,小名蜀孙。
幼而善画,既长,读庄、老,喜之,遂为道士,赐号妙应,事母以孝谨闻。
其写真,盖妙绝一时云。
世人只数曹将军,谁知虎头非痴人。
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
平生狎侮诸公子,戏著幼舆岩石里。
故教世世作黄冠,布袜青鞋弄云水。
千年鼻祖守关门,一念还为李耳孙。
香火旧缘何日尽,丹青余习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过二,衰颜记我今如此。
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乐天为翰林学士,奉诏写真集贤院。
)
意思解释
赠李道士(并叙)
原文展示
(原文内容省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赠送给李道士的,李君宗是景祐年间的良吏,曾守汉州。有一位道士尹可元,精于绘画,但因一件过失而被判死刑。李君宗为他缓解了刑罚,并在赦令下达后让他免于死刑。尹可元在世时已八十一岁,曾发誓如果死后能够复生,一定会成为李氏家族的儿子来报恩。尹可元去世二十多年后,李君子的妻子梦见他来到家中,生下了一个男孩,名叫得柔,幼名蜀孙。他从小便擅长画画,长大后喜爱读庄子的书,后来成为道士,号称妙应,事母以孝,名声远扬。他的画技可以称得上是绝世之作。世人只知曹将军的画,岂知虎头的画也不逊色。腰间的华丽羽毛并不算什么,脸上的三根胡须更是充满灵气。可元生前曾调侃那些公子哥,戏谑他们在岩石中玩耍。如今教导后世道士,穿着黄冠,青鞋在云水间游玩。千年之后,祖先守着这道门,心念之中依旧是李耳的后代。香火的旧缘何时才能了结,丹青的余习至今仍在。
注释
- 尹可元:道士,擅长绘画。
- 李君宗:李道士的恩人,官员,善良的良吏。
- 黄冠:道士的服装。
- 李耳:老子,道教的创始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而被称为“千古奇才”。
- 创作背景:在道士尹可元的故事背景下,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恩情和道教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士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李道士的故事,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情谊和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苏轼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尹可元的传奇一生,既表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强调了其为人处世的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虎头”、“黄冠”等,既表达了道士的独特身份,也隐喻了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此外,诗中提及的“香火旧缘何日尽”,则表现了对传统文化延续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道士的赞美,更是对人性、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驾部员外郎李君宗固”:介绍李君宗的身份和地位。
- “景祐中良吏也,守汉州”:表明他在任职期间的表现。
- “有道士尹可元,精练善画”:引入本诗的主角——尹可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尹可元的画比作绝世之作,强调其艺术成就。
- 对仗:如“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核心在于表现道士尹可元的生平和对李君宗恩情的回馈,反映了道教文化的积淀及人际关系的深厚。
意象分析
- 道士:象征着道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 画:代表着尹可元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李君宗的身份是什么?
- A. 道士
- B. 官员
- C. 画家
-
尹可元因为什么被判死刑?
- A. 偷窃
- B. 画画
- C. 遗火得罪
-
诗中提到的“黄冠”指的是什么?
- A. 道士的服装
- B. 皇帝的冠冕
- C. 平民的帽子
-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和《庐山谣》(李白),两者都涉及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 诗词对比:苏轼的《赠李道士》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苏轼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道教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