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栅
方岳 〔宋代〕
涛声盘空吹海立,夜拔苍髯老蛟泣。
阴森一片翠微寒,不放骄阳排闼入。
归来归来乎山中,人间六月方蕴隆。
宁减明月添清风,谁其云者十八公。
白话文翻译:
涛声如同吹动的海浪,回响在空中,仿佛在诉说着老蛟龙的哀鸣。夜色中,苍鬓的老蛟在痛哭。四周阴森森一片,似乎寒意逼人,不让骄阳照进门内。归来吧,归来吧,回到山中吧,现在人间正值六月,万物繁茂。宁愿减少明月的光辉,增添清风的吹拂,谁能告诉我,这位身在云端的“十八公”是谁?
注释:
- 涛声:海浪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力量和悲伤。
- 苍髯:形容老人的白胡子,暗示岁月的沧桑。
- 蛟:指龙,古代传说中的水中生物,通常象征力量和神秘。
- 翠微:青绿色的微光,形容自然景色的阴森。
- 骄阳:强烈的阳光,表示灼热的夏季。
- 排闼:打开门,暗示接纳阳光的意愿。
- 人间六月:指夏季,万物生长的季节。
- 明月:象征清幽宁静的夜晚。
- 清风:象征自然清新的气息。
- 十八公:可能指某位隐士或高人,象征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季良,号少峰,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简单的语言描绘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方岳隐居山林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逃避,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清净生活的理想。
诗歌鉴赏:
《松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涛声、苍髯老蛟、阴森翠微等意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世的反思。开头两句以“涛声”引入,声势浩大,暗示着自然的无情与壮丽;而后则转向夜晚的孤寂与苍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归来归来乎山中”的呼唤,透露出诗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渴望,似乎在呼唤内心的安宁与宁静。接下来的“人间六月方蕴隆”,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繁盛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对繁华的无奈与对清静的向往。
最后两句“宁减明月添清风”,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宁愿失去明月的皎洁,也要得到自然清风的拂面,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求与对人世喧嚣的拒绝。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与情感的表达上都显得极为精致,展现了方岳深厚的诗歌功底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涛声盘空吹海立:海涛声响起,仿佛在空中盘旋,给人一种浩瀚的感觉。
- 夜拔苍髯老蛟泣:夜晚,苍白的胡须的老龙在哭泣,形象生动,传达出自然的悲凉。
- 阴森一片翠微寒:四周环境阴森,充满寒意,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
- 不放骄阳排闼入:骄阳无法照进房间,暗示与外界的隔绝。
- 归来归来乎山中:重复的呼唤,表达对山中生活的向往。
- 人间六月方蕴隆:人间正值盛夏,万物生机盎然,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宁减明月添清风:宁愿减少明月的光辉,也要增加自然清风的吹拂。
- 谁其云者十八公:对“十八公”的疑问,暗示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涛声比作海浪,形象生动。
- 拟人:苍髯老蛟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开头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逃避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和对大自然的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涛声:象征自然力量和生命的悲哀。
- 苍髯:象征老年的智慧与孤独。
- 翠微:象征幽深的自然环境,体现诗人的孤寂。
- 骄阳:象征外界的喧嚣与繁华。
- 明月:象征宁静的内心世界。
- 清风:象征自然的清新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髯”指的是哪种形象? A. 青年
B. 老人
C. 小孩
D. 妇女 -
诗人宁愿减少什么来增加清风? A. 明月
B. 太阳
C. 星星
D. 云彩 -
“谁其云者十八公”中的“十八公”可能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隐士或高人
C. 自然神灵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山中生活,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松栅》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李白的《静夜思》:虽同样表达思乡情感,但《松栅》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情感表达更加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方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