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

时间: 2025-01-19 20:13:09

湘俗湘人自戚休,亲民谁复念承流。

公归若也嫌名迹,论奏何由达冕旒。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
作者: 廖行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湘俗湘人自戚休,
亲民谁复念承流。
公归若也嫌名迹,
论奏何由达冕旒。

白话文翻译:

湘地的风俗让湘人自感悲伤,
亲民之事又有谁能再去承继?
如果公回家也觉得名声的痕迹令人厌烦,
那么对议论奏折又怎能达到高官的地位?

注释:

  • 湘俗: 指湖南地区的风俗习惯。
  • 湘人: 湖南人。
  • 戚休: 自感忧伤。
  • 亲民: 关心百姓。
  • 承流: 承接和流传,指继承。
  • 公归: 指作者送别的对象回家。
  • 名迹: 名声的痕迹。
  • 论奏: 议论奏折,指向上呈报的公文。
  • 冕旒: 古代官员的帽子,象征高官地位。

典故解析:

  • 冕旒: 古代官员的装束,代表权力与地位。诗中提到这一点,含有对权力的讽刺与反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廖行之,字德明,号子明,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廖行之送别朋友张仓时,张仓即将返回家乡建昌,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心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歌鉴赏:

廖行之的这首《送湖南张仓解官还建昌九首》,其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诗人通过对湘人风俗的观察,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怀。首句“湘俗湘人自戚休”,直接点明了湘地的风俗与人情的悲凉,仿佛在诉说着湘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忧愁。接着,诗人提出“亲民谁复念承流”的疑问,表达了对社会责任感的失落与对人们冷漠的惋惜。

在“公归若也嫌名迹”中,诗人显现出对张仓的关心,若是张仓也对名声感到厌倦,那么他回归故土又有何意义?最后一句以“论奏何由达冕旒”收束,质问即便有名声,又能如何?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官场风气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构建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又蕴藏着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湘俗湘人自戚休: 从湘地的风俗可见湘人内心的苦闷。
    2. 亲民谁复念承流: 关心民众的情怀已无人继承。
    3. 公归若也嫌名迹: 如果张仓也觉得名声烦恼。
    4. 论奏何由达冕旒: 那么对朝廷的奏折又如何能达到高官?
  • 修辞手法:

    • 对仗: “湘俗湘人”与“亲民谁复”,形成对称。
    • 反问: 通过反问强化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湘地人民的同情,对官场名利的冷漠,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湘俗: 象征地域文化与人情。
  • 名迹: 暗示名声的负担与社会压力。
  • 冕旒: 代表权力与地位,暗含对权力的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湘人自戚休中的“戚”字意为: A. 高兴
    B. 悲伤
    C. 忧虑

  2. “公归若也嫌名迹”的意思是: A. 公回家觉得名声重要
    B. 公回家觉得名声烦
    C. 公回家不在乎名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 以自然景色寄托离愁,与廖行之的忧思有所不同,前者更富有画面感,后者则更具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