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移床独上高台卧,
飒飒凉风吹面过。
林蝉忽噪惊薄梦,
手执残书幅巾堕。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搬上床,躺在高台上,
凉爽的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
树林里的蝉突然鸣叫,惊醒了我朦胧的梦,
我手中拿着的残书和围巾掉落在地。
注释
- 移床:搬动床铺,此处指在高台上安置床铺以便休息。
- 飒飒:形容风声,轻快而凉爽的样子。
- 林蝉:指树林里的蝉,夏天常出现的昆虫。
- 薄梦:指轻浅的梦,表示梦境不深。
- 残书:指未读完或已经破旧的书籍。
- 幅巾:指一种围绕头部或脖子的布巾。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林蝉”和“高台”等意象,可以引申出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史学成就,被誉为“公正之士”。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了,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司马光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在喧嚣的世俗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见山台书卧偶成》是司马光在高台上静卧时的随笔之作,显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移床独上高台卧”,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寻求静谧的场景,给人一种孤独而清静的感觉。接着,凉风轻拂,带来了自然的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林蝉忽噪惊薄梦”一句,突显了自然声音对人的影响,蝉声的突如其来打破了诗人的宁静,让他从梦境中惊醒。这种“惊”字,既是对梦境的打断,也是对现实的回归,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此外,手中的残书和幅巾的掉落,象征着诗人对过去的留恋与对现实的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整体来看,诗中通过简单的日常细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烦扰,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观。这种朴素而深刻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移床独上高台卧”:诗人独自一人,把床移到高台上,表现了他寻求独处的渴望。
- “飒飒凉风吹面过”:凉风拂面,给人一种舒适与清新的感觉,增强了自然的氛围。
- “林蝉忽噪惊薄梦”:蝉鸣声突然响起,打破了诗人的梦境,象征着生活的打扰。
- “手执残书幅巾堕”:手中书卷和幅巾掉落,暗示着一种无奈与失落,突显了与世俗的距离感。
修辞手法
- 拟人:蝉声“噪”使其具有人类的行为,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如“凉风吹面过”与“蝉噪惊薄梦”,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对孤独与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着远离尘世的理想境地,体现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 凉风:代表自然的清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舒适与惬意。
- 林蝉:作为夏日的象征,代表了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脆弱。
- 残书:象征着知识与记忆的沉淀,亦代表了对过往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地方卧? A. 高台
B. 山下
C. 河边
D. 室内 -
诗中提到的“蝉”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昆虫
C. 一种鸟
D. 一种树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宁静与思考的追求。
- 《登高》(王之涣):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李白)与《见山台书卧偶成》虽然主题不同,但均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描绘了一个人静谧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资治通鉴》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司马光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