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试卷呈君实待制景仁内翰》

时间: 2025-01-06 17:03:52

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邂逅两贤时所服,坐令孤朽得相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邂逅两贤时所服,坐令孤朽得相因。

白话文翻译

在篝火灯下偶尔听到惊人的话语,使我愈加感到挥笔写作的灵感如神助。
最近学识的增长让我倍感欣喜,文章的写作不仅仅是技巧与新颖的争斗。
在蕉叶中得鹿的情景让我一度怀疑这是梦境,而在窗下窥见龙的身影则让我微微眩晕。
与两位贤人偶然相遇,我坐着让孤独的我得以与他们相交。

注释

  • 篝灯:用篝火或灯光照明,这里指夜晚读书时的情景。
  • 语惊人:形容听到的言论让人震惊。
  • 挥毫:写字、作诗,形容写作的动作。
  • 蕉中得鹿:古代传说中,蕉叶中出现鹿,寓意美好的事情。
  • 牖下窥龙:窗下看见龙,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 邂逅:偶然遇见。
  • 孤朽:孤独与衰朽,指诗人自己的处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倡导“变法”的领军人物。他以诗词、散文、赋等多种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结合他对学问与文章的反思,表达了在孤独的创作环境中,仍能感受到学习与交流的乐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习、创作的热爱与思考。在夜晚的篝灯下,诗人通过听到的惊人言论,感受到写作的灵感与激情。诗中提到的“学问比来多可喜”,显示出他对学问增长的满足与欣喜,而“文章非特巧争新”则反映了他对文章创作的深刻理解,认为文章的价值不单在于技巧与新颖,而在于思想与情感的丰富。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前者暗示了美好事物的幻影,后者则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触动,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向往。结尾的“邂逅两贤时所服”,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意境上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创作的追求,以及在孤独中与贤人相遇的喜悦,富有哲理性与抒情性,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篝灯时见语惊人:在篝火灯下,偶尔听到让人震惊的话语。
  2. 更觉挥毫捷有神:更感到写作时的灵感如神助,流畅且富有创意。
  3. 学问比来多可喜:最近的学识增长让我倍感欢喜。
  4. 文章非特巧争新:文章的价值不只在技巧与新颖的竞争。
  5. 蕉中得鹿初疑梦:在蕉叶中看到鹿的景象,让我一度怀疑这是梦境。
  6. 牖下窥龙稍眩真:在窗下窥见龙的身影,令人略感眩晕。
  7. 邂逅两贤时所服:与两位贤人偶然相遇,感到十分荣幸。
  8. 坐令孤朽得相因:坐在这里让我孤独的心灵得以与他们相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蕉中得鹿”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幻影。
  • 对仗:如“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灵感与写作赋予生命,表现出诗人对写作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习与创作的热情,以及在孤独中与贤人相遇的喜悦,体现了王安石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交流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篝灯:象征夜晚学习的环境,代表知识的追求。
  • 鹿:象征美好与理想,代表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 :象征理想与力量,代表诗人追求的高尚境界。
  • 贤人:象征智慧与交流,代表诗人在孤独中寻求的思想碰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蕉中得鹿”象征什么?

    • A. 幻影的美好
    • B. 真实的景象
    • C. 诗人的孤独
    • D. 学问的增长
  2. 填空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和对交流的

  3. 判断题:诗人认为文章的价值只在于技巧与新颖。(对/错)

答案

  1. A
  2. 渴求;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夜晚的思考与感悟。王安石侧重于对学问与创作的探索,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孤独与远方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