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董传
王安石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
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
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
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陇头的水流淌不息,日夜向西而去。行路的人尚未到达,归来的人却空自忧愁。文章才华可以用来报效国家,但年纪尚轻,尚未感受到秋天的凋零。听到秦地的笛声停止后,依然想回到故国游玩。
注释:
- 悠悠:形容水流绵延不绝,意指长久、缓慢。
- 陇头水:指陇头的河水,陇头指的是山丘的边缘,这里暗指自然景色。
- 行路未云已:行路的人尚未到达目的地,言外之意是旅途漫长。
- 归人空复愁:归来的人却感到空虚和忧愁,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 文章合用世:有才华的人应当为社会所用,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颜发未惊秋:即使已经年长,仍然没有感受到秋天的萧瑟,暗示年轻。
- 一听秦声罢:听到来自秦地的音乐声停止,表示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推行新法,致力于改革,作品风格多样,涵盖诗、文、词、赋等多种形式。王安石的诗通常富有哲理,情感深邃。
创作背景:
《送董传》写于王安石任职期间,正值他与友人董传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送董传》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送别诗。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事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首句“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引出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水流的不断向西行进象征着无法逆转的时间和生命的旅程。接下来的“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则将目光转向行人,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与忧愁,生动地渲染了送别场景的悲伤气氛。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文章合用世”体现了王安石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强调人才的价值与使命感。“颜发未惊秋”则显示了诗人自我反省的意识,表明自己尚年轻,未来仍有无限可能。最后一句“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将离别与思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暗示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重游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悠悠陇头水:描绘了陇头水流的绵延与悠长,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流动的感觉。
- 日夜向西流:水的流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强调了生命不可逆转的特点。
- 行路未云已:行路者尚未达到目的地,表明离别的漫长和不易。
- 归人空复愁:归来者却因离别而感到忧愁,传达出深切的思念之情。
- 文章合用世:强调才华的社会价值,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
- 颜发未惊秋:即使年岁渐长,仍未感受到生活的严酷,体现年轻的无惧。
- 一听秦声罢:听到故乡的笛声,勾起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 还来上国游:表达了重游故乡的愿望,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河水比作时间的流逝,暗含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水流赋予生命的特征,增强诗歌的情感表现。
- 对仗:如“日夜向西流”与“行路未云已”,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送别,蕴含着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重游的期待,情感细腻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行路者:代表着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人,体现了对未来的探索。
- 秋:象征着成熟与衰老,暗示时光的无情。
- 秦声:代表着故乡的音韵,寄托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悠悠陇头水”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自然的美丽
- C. 友谊的持久
-
“归人空复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愁
- C. 无奈
-
诗中提到的“文章合用世”体现了什么?
- A. 对个人才华的肯定
- B. 对社会责任的强调
- C. 对家庭的关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杜甫的《赠花卿》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送董传》与李白的《送友人》在送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更偏重于豪放与壮丽,而王安石则注重细腻的情感与人生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