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4 17:1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吹絮帘前,簸钱堂后,眼期心诺相逢骤。
别来真个远于天,当时悔不携罗袖。
月冷清宵,香消永昼,栏干花影如人瘦。
如何一月断芳尊,心情还似曾中酒。
白话文翻译
在飘絮的帘子前和扇动的铜钱堂后,我期盼着与你的相遇。
自从分别,真是远隔千里,想当初真后悔没带上你那轻盈的衣袖。
月光冷清的夜晚,香气在漫长的白天中消散,栏杆上花影映照得我仿佛也变得瘦弱。
怎么一个月就断了美酒的陪伴,心情还是像曾经醉酒时那样。
注释
- 吹絮:指春天柳絮飘飞的景象,象征柔情和轻盈。
- 簸钱堂:这里可理解为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可能是朋友聚会的地方。
- 相逢骤:形容期待的相遇来得突然。
- 罗袖:指轻薄的衣袖,寓意思念的人或事。
- 月冷清宵: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寂静的夜晚,增加了孤独感。
- 香消永昼:指香气在漫长的白昼中消散,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
- 栏干花影:栏杆和花影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
- 芳尊:美酒,象征着快乐和美好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承谦(生卒年份不详),清代诗人,作品多描绘情感与自然,风格细腻而富有感情。他的诗在清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踏莎行》写于清代,正值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情感的追忆。诗中所流露的思念与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尤其是在离别与重逢之间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离别后对故人深切的思念。开篇便以“吹絮帘前,簸钱堂后”描绘了一个温柔的春日场景,给人以生机和希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思念之情逐渐显露出其浓烈与哀伤。特别是“别来真个远于天”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无奈与愁苦。
诗中通过“月冷清宵,香消永昼”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孤独感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栏杆上花影的细腻描绘,既有现实的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萧索。最后一句“心情还似曾中酒”,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还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沉醉,增添了整首诗的悲凉色彩。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吹絮帘前,簸钱堂后
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期待,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相逢。 -
眼期心诺相逢骤
表达了对相遇的渴望与心中的诺言,情感强烈。 -
别来真个远于天
离别的距离让人感到无比的遥远,强调了思念的深切。 -
当时悔不携罗袖
后悔当初没有带上轻盈的衣袖,象征着对故人的思念与不舍。 -
月冷清宵,香消永昼
描绘了孤独的夜晚和消散的香气,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栏干花影如人瘦
花影映照出诗人的心境,暗示着其孤独与心情的消瘦。 -
如何一月断芳尊
一个月的时间,断绝了美酒的陪伴,表现了思念的无奈。 -
心情还似曾中酒
心情仍然像醉酒时那样,突出情感的复杂与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栏干花影”比作人的瘦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 拟人:把香气与时间结合,赋予了香气消散的情感色彩。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这一主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离别带来的愁苦与对重逢的渴望,表现了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吹絮:象征轻盈与柔情。
- 芳尊:美酒,象征快乐的时光。
- 栏杆:象征隔离与距离。
- 花影:意象丰富,既有美丽的外表,也传达了凋零与孤独。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吹絮帘前”主要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诗中“芳尊”指代什么?
- A. 美酒
- B. 美人
- C. 花朵
- D. 诗歌
-
本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与思念
- C. 愤怒
- D. 安详
答案
- C. 春天
- A. 美酒
- B. 失落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
诗词对比
- 史承谦与李清照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坚韧,而史承谦则多了一份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