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米于如晦》

时间: 2025-01-17 09:14:12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贷米于如晦
作者:梅尧臣 〔宋代〕

举家鸣鹅雁,突冷无晨炊。
大贫丐小贫,安能不相嗤。
幸存颜氏帖,况有陶公诗。
乞米与乞食,皆是前人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全家都在叫唤着像鹅雁一样,突然感到寒冷,没有早上的饭菜。
大贫和小贫,怎么能不互相嘲笑呢?
幸好还保存着颜氏的手迹,更有陶渊明的诗篇。
乞讨米和乞讨食物,都是前人的遗留下来的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鹅雁”:指家中像鹅雁一样鸣叫,形象地表现了家庭的嘈杂与贫乏。
  • “晨炊”:早上的烹饪,指早餐的准备。
  • “丐”:乞丐,贫穷的人。
  • “幸存”:幸而保存。
  • “颜氏帖”: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通常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 “陶公诗”:指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以其清新脱俗的诗歌而著称。
  • “乞米与乞食”:乞讨粮食与食物,暗示一种生活的困境。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了“颜氏帖”和“陶公诗”,二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代表,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陶渊明则是著名的诗人,二者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人通过提及这两位历史人物,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溪,晚号松江山人,宋代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诗,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关心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生活贫困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人情冷暖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贷米于如晦》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贫困家庭的生活状态,开篇用“举家鸣鹅雁”形象地展示了家庭的嘈杂与无奈,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大贫丐小贫”,揭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相互嘲讽与无奈的生存状态。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也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产生的自嘲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颜氏帖”和“陶公诗”则是诗人对于文化的怀念与依赖,面对困境,文化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最后,乞米与乞食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乞讨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对文化和历史的追寻与依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社会观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悲怆与人文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举家鸣鹅雁”:指家庭吵闹,暗示生活艰难,缺乏安宁。
  • “突冷无晨炊”:突然感到寒冷,没有早饭,表现出家庭的贫困与困境。
  • “大贫丐小贫”:大贫和小贫的对比,显示出即使在贫穷中,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等级。
  • “安能不相嗤”:质疑在如此困境中人们如何能不互相嘲笑。
  • “幸存颜氏帖”:文化的传承为生活带来一丝慰藉。
  • “况有陶公诗”:陶渊明的诗歌,传递出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乞米与乞食”:乞讨的行为,揭示了生活的无奈与对文化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大贫丐小贫”的对比,揭示贫困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 比喻:家庭的嘈杂被比作“鸣鹅雁”,形象生动。
  • 排比:乞米与乞食的并列,强化了乞讨的无奈与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贫困家庭的生存状态,探讨了文化在困境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在逆境中对生活的反思与自嘲,展现了梅尧臣对人性与社会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鹅雁:象征着家庭的嘈杂与生活的无奈。
  • 晨炊:代表着生活的基本需求,缺乏早餐象征着贫困。
  • 颜氏帖、陶公诗:象征文化的传承与精神寄托,给予人们希望与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颜氏帖”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作品?
    a) 陶渊明
    b) 颜真卿
    c) 李白

  2. “乞米与乞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乐观
    b) 乞讨的无奈
    c) 对财富的追求

  3. 诗中“举家鸣鹅雁”的意象主要想表达什么?
    a) 家庭的和谐
    b) 家庭的困境与吵闹
    c) 家庭的富裕

答案:

  1. b) 颜真卿
  2. b) 乞讨的无奈
  3. b) 家庭的困境与吵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描绘了战乱中的贫苦生活。
  • 《登高》(杜甫):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梅尧臣《贷米于如晦》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贫困与困境,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个人与家庭的生存状态,而杜甫则关注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梅尧臣诗集》
  • 《杜甫诗集》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及其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