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妹》

时间: 2025-01-19 19:12:29

十年兄妹怅离居,恶问惊传涕泪馀。

急雪罢吟檐外絮,大雷空寄袖中书。

塞鸿影断乡关远,墓草痕生奠馈虚。

宝瑟凝尘长簟冷,潘郎憔悴欲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年兄妹怅离居,恶问惊传涕泪馀。
急雪罢吟檐外絮,大雷空寄袖中书。
塞鸿影断乡关远,墓草痕生奠馈虚。
宝瑟凝尘长簟冷,潘郎憔悴欲何如?

白话文翻译:

十年兄妹离居,悲伤的消息使我惊愕,泪水仍在流淌。
急促的雪停了,檐外的雪花如絮飘落;雷声在空中回荡,像是寄托着我对你的思念。
鸿雁的影子断了,乡关变得遥远,墓草上留下的痕迹,祭奠的物品显得空虚无物。
宝瑟上积满了灰尘,长长的席子冷冷清清,潘郎(潘岳)憔悴不堪,我该如何面对这种痛苦?

注释:

  • :怅惘、失落。
  • 恶问:令人痛苦的消息。
  • 急雪:急促的雪,形容天气寒冷。
  • 檐外絮:指雪花。
  • 大雷:大声的雷声,象征着远方的思念。
  • 塞鸿:指北方的鸿雁,象征离别的情感。
  • 奠馈:祭奠的供品,象征对故人的怀念。
  • 宝瑟:古代乐器,象征着哀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丹林,清代诗人,以其深情的题材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在失去至亲后,常常流露出深切的哀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王丹林失去亲妹之后,表达了他对亡妹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时代背景下,清代社会风气尚重亲情,诗人通过此诗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悼念。

诗歌鉴赏:

《悼亡妹》是一首充满哀伤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十年分离后对亡妹的深切怀念。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融合得极为深刻。开头便以“十年兄妹怅离居”引入,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兄妹间的深厚感情在离别时愈发显得珍贵。而“恶问惊传涕泪馀”一句,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得知妹子去世的震惊与悲痛,随即涌上心头的泪水,令人感同身受。

接下来的“急雪罢吟檐外絮”,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雪的急促与寒冷,正似诗人心中对亡妹的思念,令人倍感凄凉。“大雷空寄袖中书”则巧妙地运用了雷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而寄情于“袖中书”的意象,更是让人感受到那份无法寄托的情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塞鸿影断乡关远”,展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遥远思念,墓草的痕迹让人倍感凄凉,显得生死之间的距离愈发遥远。“宝瑟凝尘长簟冷”则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孤独与愁苦,冷冷的席子和尘封的乐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和亲情的断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亲情的追忆,也有对生活的无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失去亲人后的痛苦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年兄妹怅离居:十年的时间里,兄妹之间的相处因离别而充满惆怅。
  2. 恶问惊传涕泪馀:令人痛苦的消息传来,惊得我泪水涟涟。
  3. 急雪罢吟檐外絮:急促的雪停了,檐外的雪花如絮般飘落,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4. 大雷空寄袖中书:雷声在空中回响,仿佛寄托着思念的信件,却无处寄放。
  5. 塞鸿影断乡关远:北方的鸿雁影子消失,乡关变得遥远,显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6. 墓草痕生奠馈虚:墓前的草生长,祭奠的物品显得空虚无物,反映出失去亲人的痛苦。
  7. 宝瑟凝尘长簟冷:乐器上积满灰尘,长长的席子也显得冷清,喻示着孤独。
  8. 潘郎憔悴欲何如:潘郎(指潘岳)憔悴不堪,我该如何面对这种悲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急雪罢吟”和“大雷空寄”,形成美妙的对称。
  • 比喻:用“鸿影”和“墓草”来传达思念与失落。
  • 拟人:如“宝瑟凝尘”,赋予物品情感,增强了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生活的无奈,表现出兄妹之间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象征着思念的呼喊。
  • 鸿雁:象征着远方的思念和离别。
  • 墓草:象征着死亡与追忆。
  • 宝瑟:象征着哀伤和失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十年兄妹怅离居”,意指: A. 兄妹相聚
    B. 兄妹分离
    C. 兄妹互相思念
    D. 兄妹无缘

  2. “急雪罢吟檐外絮”中,“急雪”象征着: A. 忧伤
    B. 春天
    C. 冬天
    D. 快乐

  3. 诗中“潘郎”指的是: A. 潘岳
    B. 潘安
    C. 潘江
    D. 潘林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清照的《声声慢》

诗词对比:

王丹林的《悼亡妹》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在情感上均表现出对失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但前者侧重于兄妹之情的凄凉,后者则更关注爱情的失落与对过去的追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丹林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王丹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