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
作者: 苏轼〔宋代〕
白话文翻译:
真人已经不再死去,外表的事物都显得空虚渺茫。依然有对名声的渴望,满树的叶子仿佛在书写天书。
注释
- 真人:指道教中的仙人,意为超脱于世俗的存在。
- 外慕堕空虚:外在的事物似乎堕入了空虚之中,指对名利的追求是空洞的。
- 犹余好名意:仍然对名声有所渴望。
- 满树写天书:树上的叶子像是在书写天书,象征着自然的奥秘和无法解读的道理。
典故解析
- 真人:在道教文化中,真人指的是那些修道成仙,超脱生死的人物,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天书:古代传说中的书籍,内容深奥难懂,常被视作宇宙的真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身处乱世而才华横溢,以其豪放不羁、深邃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之际,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安乐山游览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自身内心的空虚,表达了对名声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和名利的思考。开头的“真人已不死”让人联想到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接着“外慕堕空虚”则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幻与空洞。诗中提到的“犹余好名意”,反映了即使在超然的境界中,人们依然对声誉的追求,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满树写天书”的意象极为鲜活,树木的叶子仿佛在书写着宇宙的秘密,象征自然的智慧和人类对其的无知。这种意象不仅体现了苏轼对道教思想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深邃而又略带悲凉,苏轼在面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时,仍能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和解脱,体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真人已不死:表达了对道教理念的认同,认为理想的境界是超越生死。
- 外慕堕空虚:对名利的追求只是一种表象,内在却是空无的。
- 犹余好名意:即使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仍难以摆脱对名声的渴望。
- 满树写天书:自然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像是神秘的文字符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叶比作“天书”,展示自然的深奥与人类认知的局限。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与对自然真理的向往,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真人:象征超脱的境界。
- 空虚:指名利的空洞与无意义。
- 天书:代表自然的智慧与宇宙的奥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真人”是指什么? A. 普通人
B. 道教中的仙人
C. 名士
D. 学者 -
“满树写天书”中的“天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然的奥秘
C. 书籍
D. 名声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同样追求自由与超脱,李白的《将进酒》强调豪放与奔放,而苏轼的这首诗则更具哲理性,反映了对名利的深刻思考和人生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