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参寥寄少游?或谓为释元净作?》
时间: 2025-01-04 07:33: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参寥寄少游
岩栖木石已皤然,
交旧何人慰眼前。
素与昼公心印合,
每思秦子意珠圆。
当年步月来幽谷,
拄杖穿云冒夕烟。
台阁山林本无异,
故应文字不离禅。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和树木的栖息之地,已然变得苍老。
交往的老友中,有谁能来安慰我眼前的孤独?
我心灵的清白,与白昼的公正相融洽,
每当想到秦国子的意志,宛如璀璨的珍珠。
往年我在月光下走入幽谷,
拄着拐杖穿越云雾,迎接晚霞的烟雾。
台阁和山林本没有区别,
所以文字的表达自然与禅宗不相分离。
注释:
- 皤然:形容苍老、白色的样子。
- 素与昼公:指清白与光明正大。
- 秦子:指的是秦国的贤士,象征志向高远。
- 步月:指在月光下行走的情景,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台阁山林:指代名山大川,表达自然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等多种文学形式,风格洒脱自然,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友谊和自然的感悟。在经历了许多政治波折和个人悲欢离合后,苏轼的诗歌愈加透彻,常反映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次韵参寥寄少游》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描绘岩石、树木的苍老,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在与老友交往的孤独感中,苏轼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与对过往时光的追忆。而“素与昼公心印合”则体现了他对清白和公正的追求,显示出其内心的坚定与澄澈。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人用“步月”“拄杖穿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超脱的氛围,仿佛在呼应禅宗思想的“无异”。诗的最后一句则强调了文字与禅宗的内在联系,突显了苏轼的哲学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细腻,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岩栖木石已皤然”:描绘了自然环境的苍老,暗示人生的衰老。
- “交旧何人慰眼前”: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渴望,内心的孤独感。
- “素与昼公心印合”:表现心灵与正义的统一,提升了诗的哲理性。
- “每思秦子意珠圆”:借用秦国贤士的意志,象征志向之远大。
- “当年步月来幽谷”:回忆往昔,抒发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 “拄杖穿云冒夕烟”:描绘行走的情景,渲染出悠然自得的气氛。
- “台阁山林本无异”: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 “故应文字不离禅”:提到文学与禅宗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哲学的思考。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素与昼公”)、对仗(如“台阁山林本无异”),增强了诗的韵律和美感,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诗歌技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哲学观和艺术追求。
意象分析:
- 岩石与树木:象征自然的恒久与生命的脆弱。
- 月光:代表理想与美好,蕴含诗人对过去的追忆。
- 云烟:象征变化与流动,隐喻人生的无常。
- 禅宗: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对哲学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秦子”代表什么? A. 友人
B. 贤士
C. 自然 -
“拄杖穿云冒夕烟”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旅行的疲惫
B. 自然的美好
C. 内心的孤独 -
诗中“台阁山林本无异”的意思是什么? A. 自然与人文的区别
B.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诗歌都常常以自然为题材,但苏轼的诗歌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王维则更倾向于描写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诗人心境与时代印记。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