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建武夜行
不住因风好,能争半日程。
船灯敲石火,人语渡河声。
月上千峰立,霜深一雁鸣。
经年南北路,多半是宵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建武夜间乘船行驶的情景。风势良好,船只顺风而行,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半天的行程。船上的灯光照射在岩石上,发出敲击的火光,伴随着渡船上人们的低语声。月亮照耀着高耸的千峰,霜冷之中一只孤雁的鸣叫在夜空中回荡。漫长的岁月里,不论南北,夜间的行船征途占据了大部分时光。
注释:
- 不住:不停留,持续。
- 因风好:因为风向好,适合航行。
- 能争半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赶上半天的行程。
- 船灯敲石火:船上的灯光照在石头上,像敲打出火光一般。
- 人语渡河声:船上的人们在说话,伴随着渡河时的水声。
- 月上千峰立:月亮高悬,照耀着无数的山峰。
- 霜深一雁鸣:深霜之中,一只孤雁发出鸣叫。
- 经年南北路:经过多年的南北行程。
- 多半是宵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夜间行船。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月上千峰立”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象征着高雅与孤独的情感。孤雁鸣叫的意象常与旅途的孤独感相联系,表现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黎士弘,清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著称。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社会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夜航的情况下,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舟过建武夜行》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夜景图。全诗以“舟过”为引子,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冷的夜晚。首句“不住因风好”既展示了航行的快速,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行走的向往。接下来的“船灯敲石火”则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夜间航行的光与影,似乎让人感受到那种伴随着水声和人语的温暖。在“月上千峰立”的描写中,诗人将自然景物与心境结合,月亮的高挂象征着宁静与高远,千峰则增添了深邃的空灵感。最后,诗人以“经年南北路”总结,表现了长途跋涉的孤独与疲惫,点明了人生旅途的无常与艰辛。整首诗在抒发对自然的赞美之余,也渗透出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思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诗人因风势良好,船只得以快速前行,表现了对自然力量的依赖与感慨。
- 第二联:船灯和人语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温馨感。
- 第三联:夜空中的月亮和孤雁的鸣叫,形成了对比,既有宁静的美感,也有孤独的情绪。
- 第四联:总结诗人的南北奔波,表达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船灯敲石火”,将灯光比作敲打的火光,使意象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夜间的航行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孤独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 舟:象征自由与流动,代表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探索。
- 灯:象征希望与温暖,为夜航提供光明。
- 月:象征宁静与高远,代表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雁:象征孤独与旅途,突显了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船灯敲石火”意指什么?
- A) 船上的灯光照亮了周围的水面
- B) 灯光照射在岩石上,像敲打火光
- C) 船只在石头上撞击发出的声音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多半是宵征”,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主要在晚上行船
- B) 诗人对夜间航行的反思
- C) 诗人对白天航行的怀念
-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诗词对比:
- 比较黎士弘的《舟过建武夜行》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均描绘了夜晚的景色与孤独感,但李白更侧重于怀古之情,而黎士弘则表现了对旅途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