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咏并头莲》
时间: 2025-01-17 09:58: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咏并头莲
作者: 吴尚憙 〔清代〕
碧池风景,记相逢翠红,掩映娇色。
水面凌云环佩步,越女扁舟一叶。
鸂鵣同心,鸳鸯共影,消受衣香洁。
怜它婀娜,金波照入凉月。
自觉湘簟生风,珠帘卷暑,有梦皆澄澈。
静对波心如解语,怎忍轻轻攀折。
助我诗情,宜人画理,清倚阑干侧。
嫣然一笑,江头何处吹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碧绿的池塘美景,回忆起当初相遇时的翠红色花朵,掩映着娇艳的色彩。水面上,轻盈的步伐如同佩饰一般,越女的扁舟在水面上轻轻漂浮。鸳鸯共游,心心相印,仿佛沉浸在衣香的洁净之中。我怜惜那娇美的莲花,金色的波光映照着凉爽的明月。感觉到湘江的凉风,珠帘卷起夏日的热气,梦境也是那么清澈。静静地面对波心,似乎能与之对话,怎能忍心轻易地去采折呢?这助长了我的诗情,带来了宜人的画意,我倚靠在栏杆旁。她嫣然一笑,江边的笛声又在何处呢?
注释:
- 碧池:清澈的池塘。
- 翠红:指青翠和红色的花朵。
- 环佩步:形容轻盈的步伐,像佩饰的声音。
- 鸂鵣:一种水鸟,象征爱情。
- 湘簟:湘江的竹席,象征清凉的环境。
- 珠帘:用珍珠做的帘子,象征华丽。
- 嫣然:美丽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尚憙,清代诗人,以工整、优美的诗风著称。其诗多描绘自然景物,表现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对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追求。诗中通过描绘并头莲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 咏并头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情美,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热爱。诗中“碧池风景,记相逢翠红,掩映娇色”开篇便以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展现了夏日池塘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水面凌云环佩步”,诗人描绘了轻盈的步伐与悠然的舟行,给人以灵动之感。
“鸂鵣同心,鸳鸯共影”则引入了爱情的主题,象征着相互依偎的恋人,体现了诗人对爱情和谐的向往。接着,诗人以“怜它婀娜,金波照入凉月”表达了对并头莲花的深情,仿佛在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觉湘簟生风”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并且与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最后,诗人以“嫣然一笑”结句,留给人无限遐想,仿佛在问江边的笛声又在何处回响,形成了一种美好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池风景: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池塘美景。
- 记相逢翠红,掩映娇色:追忆当初遇见的美丽花朵。
- 水面凌云环佩步:舟行水面,步伐轻盈如佩饰。
- 越女扁舟一叶:形象地描绘了越女在水上划船的情景。
- 鸳鸯共影,消受衣香洁:展现出鸳鸯相伴的和谐美好。
- 怜它婀娜,金波照入凉月:对莲花的怜惜与欣赏。
- 静对波心如解语:与水波静默对视,仿佛在沟通。
- 怎忍轻轻攀折:表达了不忍心去采折美丽莲花的情感。
- 助我诗情,宜人画理:诗意与画意的结合,增添了生活的美好。
- 嫣然一笑,江头何处吹笛:留下了美好的悬念与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面凌云环佩步”比喻轻盈的动作。
- 拟人:如“静对波心如解语”,使水波似乎能沟通。
- 对仗:如“鸳鸯共影,消受衣香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流露出对美好瞬间的珍视和对爱情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池:象征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 并头莲:象征美好、和谐的爱情。
- 鸳鸯: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池塘的颜色是什么?
- A. 红色
- B. 碧绿
- C. 黄色
-
诗中提到的水鸟是哪个?
- A. 鹦鹉
- B. 鸳鸯
- C. 鸂鵣
-
诗人对并头莲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忽视
- B. 憎恨
- C. 怜惜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关于荷花的诗句。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吴尚憙的《念奴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体现了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吴尚憙则更强调自然美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吴尚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