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见喻工部,经今两暮春。 遥知磬湖上,不减浣花滨。 佳句能名世,浮云岂绊身。 为贪烟雨胜,聊复驾朱轮。
白话文翻译:
自从不见喻工部,已经过了两个春天。 遥想他在磬湖之上,那里的美景不亚于浣花溪边。 他的佳句能够名扬天下,浮云般的虚名怎能束缚他的身心。 因为贪恋那烟雨的美景,姑且再次驾着华丽的马车前往。
注释:
字词注释:
- 喻工部:指喻叔奇,曾任工部官员。
- 磬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喻叔奇常去的地方。
- 浣花滨:指浣花溪边,杜甫曾在此居住,此处用以比喻美景。
- 佳句能名世:指喻叔奇的诗句能够流传千古。
- 浮云岂绊身:比喻虚名不能束缚他的行动。
- 朱轮:古代官员乘坐的红色车轮的马车,象征着地位和身份。
典故解析:
- 浣花滨:杜甫在成都时居住的地方,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杜甫的诗作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喻叔奇是他的朋友,曾任工部官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思念喻叔奇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喻叔奇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遥知磬湖上,不减浣花滨”一句,既表达了对喻叔奇所在地的美丽景色的想象,也隐含了对友人生活状态的羡慕。而“佳句能名世,浮云岂绊身”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虚名的淡泊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不见喻工部,经今两暮春”,表达了诗人对喻叔奇的长时间不见的思念之情。
- 第二句“遥知磬湖上,不减浣花滨”,通过对比喻叔奇所在地的磬湖与杜甫居住的浣花溪,表达了对友人所在地的美丽景色的想象。
- 第三句“佳句能名世,浮云岂绊身”,赞扬了喻叔奇的诗才,并表达了对虚名的淡泊态度。
- 第四句“为贪烟雨胜,聊复驾朱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为了欣赏美景而愿意再次驾车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浮云岂绊身”中,将虚名比作浮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淡泊态度。
- 对仗:“佳句能名世,浮云岂绊身”中,“佳句”与“浮云”、“名世”与“绊身”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虚名的淡泊态度。通过对比喻叔奇的才华和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磬湖:喻叔奇所在地的美丽湖泊,象征着宁静和美丽。
- 浣花滨:杜甫居住的地方,象征着诗意和历史。
- 浮云:比喻虚名,象征着无常和飘渺。
- 朱轮:象征着地位和身份,也代表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喻工部”指的是谁? A. 喻叔奇 B. 赵蕃 C. 杜甫 答案:A
-
“磬湖”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宁静和美丽 B. 虚名和飘渺 C. 地位和身份 答案:A
-
诗中的“浣花滨”与哪位诗人有关? A. 喻叔奇 B. 赵蕃 C. 杜甫 答案:C
-
“浮云岂绊身”中的“浮云”比喻什么? A. 虚名 B. 宁静和美丽 C. 地位和身份 答案:A
-
“朱轮”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宁静和美丽 B. 虚名和飘渺 C. 地位和身份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 王维的《送别》: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赵蕃的这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杜甫全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诗作和浣花滨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