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一 送子苾入陕》

时间: 2025-01-06 13:22:40

连棹湖山,对床风雨。

吟坛十载更相主。

已怜憔悴尽中年,那堪离乱成孤旅。

鸥外吴云,马头秦树。

大江东去人西去。

严关百二旧经行,不愁梦失寻君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连棹湖山,对床风雨。
吟坛十载更相主。
已怜憔悴尽中年,
那堪离乱成孤旅。
鸥外吴云,马头秦树。
大江东去人西去。
严关百二旧经行,
不愁梦失寻君处。

白话文翻译:

在湖山之间划着小船,床前风雨交加。
我们在吟诗的坛子上已经相互扶持了十年。
我已为你憔悴至中年,
怎能忍受离乱而孤单旅行?
鸥鸟在外飞翔,吴地的云彩,秦地的树木。
大江向东流去,人却向西而去。
严关的百二关隘,旧时的经卷仍在流转,
我不担心梦中失去寻找你的地方。

注释:

  • 连棹:指的是划船的方式,一般是用多只船连结在一起。
  • 吟坛:吟咏诗词的场所,这里指诗人和朋友聚会吟诗的地方。
  • 憔悴:形容因为忧愁或劳累而面容憔悴。
  • 孤旅:孤独的旅程。
  • 鸥外吴云:指的是鸥鸟在外飞翔,吴地的云彩在空中漂浮,体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象。
  • 严关百二旧经行:这句提到了古代的关隘,可能指的是围绕长江的险阻,“旧经”暗指旧日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文焯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诗风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时局的思考与个人的孤独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郑文焯与友人分别之际,诗中流露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离别的伤感。作者面对时代的变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旅途的孤独。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一 送子苾入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连棹湖山,对床风雨”设定了一个富有画面感的场景,二者之间的对比不仅描绘了友人之间的情谊,也暗示着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风雨。

“吟坛十载更相主”一句,强调了友谊的深厚与岁月的流逝,十年的共同吟咏,不仅是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一种生活的寄托。接下来的“已怜憔悴尽中年,那堪离乱成孤旅”则转向了对未来的忧虑,作者对友人即将踏上离别旅途的感慨,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惋惜与不舍。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也极具特色,“鸥外吴云,马头秦树”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好,更是与离别的伤感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不愁梦失寻君处”则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即使身处异地,内心依旧对友人怀有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连棹湖山,对床风雨”: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生活的背景,表达了当时的心境。
  2. “吟坛十载更相主”:回忆起与友人共同吟咏的美好时光,表达了深厚的友情。
  3. “已怜憔悴尽中年”:感叹自己因忧愁而变得憔悴,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叹。
  4. “那堪离乱成孤旅”:对离别的无奈与愁苦,孤旅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孤独。
  5. “鸥外吴云,马头秦树”: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广阔的空间与无限的思绪。
  6. “大江东去人西去”:流动的江水象征着时间与人生的流逝。
  7. “严关百二旧经行”:提及历史的关隘,暗示变化与不确定性。
  8. “不愁梦失寻君处”:即使离别,内心仍然寄托着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鸥外吴云,马头秦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命运的变迁,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惋惜,体现了诗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山:象征着自然之美与人际之间的和谐。
  • 风雨:暗示生活中的艰难与波折。
  • 鸥鸟:象征自由,但也带来孤独的暗示。
  • 大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吟坛”指的是什么?

    • A. 诗歌的发表处
    • B. 诗歌的创作场所
    • C. 诗歌的讨论会
    • D. 诗歌的收藏地
  2. “已怜憔悴尽中年”中“憔悴”指的是?

    • A. 身体的健康
    • B. 精神的疲惫
    • C. 生活的富裕
    • D. 时光的流逝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别的悲伤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津》 by 张继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在意象上更为豪放,体现了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
  • 郑文焯的这首诗更为细腻,情感上更显深沉,反映出时代的无奈与个人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