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暮春》
时间: 2025-01-04 12:1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粉犹酣,莺声渐老。
碧云望断鱼书杳。
连宵有梦踏莎行,
柔魂绿遍池塘草。
伫月林深,题钩石巧。
堕红糁径无人扫。
归来倦倚茜纱窗,
博山香炉馀烟袅。
白话文翻译:
在春末的时节,蝴蝶的粉色翅膀还在酣醉中飞舞,黄莺的歌声却渐渐显得苍老。
碧蓝的天空中,渔夫的书信已望断,杳无音信。
整夜的梦境中,我在草地上踏行,柔和的灵魂遍布池塘和草丛。
我伫立在深林中,月光下的钩石显得格外精巧。
落红满地的小径无人打扫。
我归来倦倚在茜色纱窗旁,博山香炉里余烟袅袅升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蝶粉:指蝴蝶的翅膀,形容娇嫩美丽。
- 莺声:指黄莺的鸣叫声。
- 碧云:青翠的云彩,形容天空的颜色。
- 鱼书:古人用鱼作为信使,指渔人的书信。
- 踏莎行:踏上莎草行走,意指在草地上漫步。
- 柔魂:柔和的灵魂,形容诗人柔情似水的情感。
- 茜纱窗:用茜草染成的纱窗,形容窗户的颜色。
- 博山香炉:一种香炉,通常用于熏香,具有古典美感。
典故解析:
- “鱼书”典故源自古代渔夫用鱼作为信使,表达思念之情。
- “踏莎行”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踏青和春游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绶(约1620-约1700),字子翁,号澄江,清代诗人,兼擅词曲,风格婉约,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踏莎行 暮春》是袁绶在春末时节感怀的作品,表现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惋惜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末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交融。
诗歌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春末的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诗的开头以“蝶粉犹酣,莺声渐老”引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随之而来的“莺声渐老”则暗示了春天的逝去,流露出一丝惆怅。接着,诗人通过“碧云望断鱼书杳”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仿佛在诉说着在这春天的最后时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脆弱与遥远。
“连宵有梦踏莎行,柔魂绿遍池塘草”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梦幻般的美丽,诗人在春夜的梦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仿佛遍布在绿意盎然的池塘与草地上。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渴望。
后面的描写中,诗人“伫月林深,题钩石巧”,在月下静静伫立,感受自然的灵动与美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最后的“归来倦倚茜纱窗,博山香炉馀烟袅”则呈现出一种归来的疲惫与安宁,余烟袅袅升起,仿佛在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体现了清代诗歌的婉约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蝶粉犹酣,莺声渐老:春天的美丽依旧,但鸟鸣声渐显衰老,暗示春天即将结束。
- 碧云望断鱼书杳:蓝天之下,渔夫的信件已经望断,表达了思念的无奈。
- 连宵有梦踏莎行:夜晚的梦中漫步在莎草上,梦境与现实交融。
- 柔魂绿遍池塘草:柔和的灵魂遍布在绿草与池塘之中,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
- 伫月林深,题钩石巧:在夜月下静立于深林中,欣赏自然之美。
- 堕红糁径无人扫:落花满地的小径无人打理,感叹美好的事物易逝。
- 归来倦倚茜纱窗:回到家中倦怠地倚靠在茜色窗边,表达归属感。
- 博山香炉馀烟袅:香炉中余烟缭绕,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与追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蝶与莺的意象比作春天的生机与流逝。
- 拟人:通过“莺声渐老”赋予声音以生命,表现春天的衰退。
- 对仗:如“蝶粉犹酣,莺声渐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末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着对生命的思索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蝶粉: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莺声: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欢乐。
- 碧云:象征着自然的辽阔与自由。
- 柔魂: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情与期待。
- 博山香炉: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蝶粉犹酣”的意思是什么? A. 蝴蝶飞舞
B. 蝴蝶的翅膀还在酣醉中
C. 蝴蝶已经老去
答案:B -
“莺声渐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黄莺的喜爱
B. 对春天流逝的惋惜
C. 对秋天的期待
答案:B -
“归来倦倚茜纱窗”中的“倦”字表示什么? A. 高兴
B. 疲惫
C. 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李清照的《如梦令》,展现春天的柔情与怀念。
诗词对比: 袁绶的《踏莎行 暮春》与李白的《将进酒》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袁绶偏向细腻的抒情,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壮志。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刻的感受,但情感基调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包含袁绶及其他清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详细解析古典诗词的技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