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宋代〕
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
中分九秋夜,占断百宵明。
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
谁知沧海曲,珠蚌最盈盈。
白话文翻译
在三十六个节气中,此时正是心中最为欣赏的时刻。
正值九月的秋夜,将百夜的明亮都占尽了。
清冷的月光照亮了兰香的闺房,
它的光辉映照在华丽的席子上,显得格外清澈。
谁能想到那遥远的海湾里,
珍珠和蚌贝最为丰盈呢?
注释
- 三十六旬:指一年中的三十六个节气,象征时间流转。
- 心赏并:心中所欣赏的,与“并”字结合,表示此时的心情特别愉悦。
- 中分九秋夜:中秋的夜晚正好是九月的中间,象征着秋天的圆满。
- 冷照兰闺澈:清冷的月光照亮了华丽的闺房,象征宁静和清澈。
- 光含绮席清:光辉映照在华丽的席子上,表示月光的柔和。
- 沧海曲:指大海的曲折,隐喻遥远的地方。
- 珠蚌最盈盈:珍珠与蚌贝的丰盈,象征着富饶和美好。
典故解析
-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丰收,诗中借此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兰闺:古代女子的房间,象征着女性的温柔与宁静,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仲明,号小山,北宋初期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风细腻婉约,情感真挚,尤以对美好景色的描绘而著称。晏殊曾任知州、宰相等职,文学成就卓著。
创作背景
《中秋月》创作于宋代中秋佳节,正值农历九月,诗人借此良辰美景抒发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中秋月》是一首展现诗人对中秋美景的赞美与思考的作品。整首诗以月亮为主线,描绘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好。诗的开头通过“此时心赏并”引出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这一时刻的珍视。紧接着提到的“中分九秋夜”,不仅是对时节的准确把握,更是情感的升华,月亮的明亮如同百夜的汇聚,突显了中秋夜的独特之美。
在“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宁静与雅致,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而“谁知沧海曲,珠蚌最盈盈”的结尾则引发了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对远方的思索,暗示着自然的丰盈与人生的哲理。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与思考之间取得了平衡。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晏殊不仅表现了自然景色之美,也流露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展现了宋代文人高雅的情趣与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在一年三十六个节气中,正是此时最让人心中赞赏。
- 中分九秋夜,占断百宵明:正值九月中秋的夜晚,仿佛将百夜的明亮都占据了。
- 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清冷的月光照亮了兰香的闺房,显得特别清澈。
- 谁知沧海曲,珠蚌最盈盈:谁又能想到那遥远的海湾里,珍珠和蚌贝最为丰盈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前后两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月光比作明亮的珠宝,象征着珍贵与美好。
- 拟人:赋予月光以“冷照”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和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一种静谧、清澈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团圆、美好与宁静,常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
- 兰闺:代表女性的温柔与雅致,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 珠蚌:象征着财富与丰盈,暗示着自然的馈赠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中,“三十六旬”指的是: A. 一年的所有节气
B. 一年的所有月份
C. 一年的所有日子
D. 一年的所有周 -
诗中“冷照兰闺澈”表现了什么情感? A. 烦躁
B. 宁静
C. 悲伤
D. 兴奋 -
“珠蚌最盈盈”意义是: A. 海洋贫瘠
B. 大海丰富
C. 珍珠稀少
D. 蚌壳空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描写月夜思乡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现中秋月夜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晏殊《中秋月》 vs. 李白《静夜思》:两者均以月亮为主题,但晏殊更倾向于表现环境的清幽与生活的雅致,而李白则更侧重于思乡的情感。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