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道中所见》
时间: 2025-01-19 16:4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支筇出郭望西东,一路人家翠霭中。
容我结趺松屋绿,倩人啜茗竹炉红。
花畦比户编篱隔,涧脉分流凿沼通。
却向密林深箐衣,万千红紫斗春风。
白话文翻译:
手持拐杖走出城郭,向西向东眺望,沿路人家隐没在翠绿的烟雾中。
让我在松树下搭个绿屋,恰好有美人端着竹炉品茗。
花畦与院门隔着篱笆,小溪流水穿过凿好的池塘。
我向密林深处走去,万千红花紫花在春风中争艳。
注释:
- 支筇:手持拐杖,表示行走的姿态。
- 郭:城郭,指城墙外的区域。
- 翠霭:指青翠的烟雾,形容景色优美。
- 结趺:结成坐姿,表示安坐。
- 倩人:美丽的女子。
- 啜茗:品尝茶。
- 竹炉:用竹子制成的炉子,形容环境的雅致。
- 花畦:种花的地方。
- 编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 涧脉:小溪流。
- 凿沼:开凿池塘。
- 密林深箐:深邃的森林和山谷。
- 斗春风:在春风中争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兆洛(约1660-约1720),清代诗人,字雪峰,号松峯,江苏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景色和个人情感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兆洛游历途中,反映了他在春日游历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虞山道中所见》展现了李兆洛在春日游历中的所见所感,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细腻而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首联中“支筇出郭望西东”,通过“支筇”这一动作,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游历状态,向西和向东的望望,使读者感受到开阔的视野和轻松的心情。同时,诗中提到“翠霭中”人家,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通过“容我结趺松屋绿”,展现了诗人渴望在自然中安居乐业的心情,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场景。
在细致的描写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花畦”、“编篱”、“涧脉”等,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最后两句“却向密林深箐衣,万千红紫斗春风”,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色彩的斑斓与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支筇出郭望西东:手持拐杖走出城外,向东西两边观望,表现出诗人悠然游历的状态。
- 一路人家翠霭中:沿途的村落隐没在青翠的雾霭里,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氛围。
- 容我结趺松屋绿:我想在松树下搭一个绿色的小屋,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倩人啜茗竹炉红:美丽的女子在品茶,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雅致。
- 花畦比户编篱隔:花田与院门之间隔着篱笆,描绘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面。
- 涧脉分流凿沼通:小溪分流,经过人工凿出的池塘,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却向密林深箐衣:我向密林深处走去,表现出对自然的探索与向往。
- 万千红紫斗春风:万千花朵在春风中争相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勃勃生机。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霭”比喻自然的美好,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如“斗春风”将春风拟人化,描绘出花朵的生机。
- 对仗:如“花畦比户编篱隔”“涧脉分流凿沼通”,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翠霭: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 松屋:代表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隐逸思想。
- 倩人:象征着生活的情趣与美好,增加了人文气息。
- 红紫花:生机与美丽的象征,代表春天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支筇”是什么意思? A) 手持拐杖
B) 竹炉
C) 花畦
D) 青翠的烟雾 -
诗人向哪里望去? A) 只向东
B) 只向西
C) 西东两边
D) 向南 -
诗中描绘的美好生活的元素有哪些? A) 松屋、倩人、啜茗
B) 城郭、花畦、涧脉
C) 以上都有
D) 只有松屋和倩人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兆洛的《虞山道中所见》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多展现了孤独与豪情,而李兆洛则更倾向于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兆洛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