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谢叠山先生遗琴武林吴氏得之绘图传示为之作歌》
时间: 2025-01-19 16:54:23
东山桐,西山梓。
上枝蟠青云,下枝拂流水。
雷轰雹击野火烧,裂骨穿肤半生死。
谁从大壑阴,采制为鸣琴。
孤丝寡珥縆断脊,中有清霜烈日之明心。
天荒地老陵谷变,此骨不与金石同销沈。
可怜文信国,闻道遗琴欲沦没。
亦有汪水云,当时挥手凌青雯。
如何尚有一片乾净土,埋此三尺四寸枯桐根。
粗具腭与龈,安辨蛇蚹纹。
漆文土花所不蚀,叠山两字分明存。
先生身似摩霄鹄,燕市从容一瓯粥。
掀髯抵几已无成,茶坂麻衣空恸哭。
当其横膝时,含情再三弹。
初为《梁父吟》,后作《齐女叹》。
世无钟期莫为赏,海天何处寻成连。
先生此时与谁语,琴兮琴兮吾与汝。
先生可逝琴不亡,十三之徽一一吐焰直与箕尾争光芒。
此琴非桐亦非梓,铭非铭兮字非字。
黏著苌弘血一腔,意亿劫灰飞不起。
吴氏为此图,望古意有余。
我思此琴不可见,展图忽忽生嗟吁。
谁招朱鸟挥残泪,敲碎西台竹如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山桐,西山梓。上枝蟠青云,下枝拂流水。雷轰雹击野火烧,裂骨穿肤半生死。谁从大壑阴,采制为鸣琴。孤丝寡珥縆断脊,中有清霜烈日之明心。天荒地老陵谷变,此骨不与金石同销沈。可怜文信国,闻道遗琴欲沦没。亦有汪水云,当时挥手凌青雯。如何尚有一片乾净土,埋此三尺四寸枯桐根。粗具腭与龈,安辨蛇蚹纹。漆文土花所不蚀,叠山两字分明存。先生身似摩霄鹄,燕市从容一瓯粥。掀髯抵几已无成,茶坂麻衣空恸哭。当其横膝时,含情再三弹。初为梁父吟,后作齐女叹。世无钟期莫为赏,海天何处寻成连。先生此时与谁语,琴兮琴兮吾与汝。先生可逝琴不亡,十三之徽一一吐焰直与箕尾争光芒。此琴非桐亦非梓,铭非铭兮字非字。黏著苌弘血一腔,意亿劫灰飞不起。吴氏为此图,望古意有余。我思此琴不可见,展图忽忽生嗟吁。谁招朱鸟挥残泪,敲碎西台竹如意。
白话文翻译:
东山的桐木,西山的梓木。树枝缠绕着青云,树下枝条轻拂着流水。雷声轰鸣,冰雹袭击,野火肆虐,骨肉分离,几乎丧命。究竟是谁从大壑的阴影中,采集材料制作这鸣琴?孤独的琴弦断裂,琴身中却蕴藏着清霜与烈日的明亮心境。天荒地老,山陵与谷地变迁,这根骨头却不与金石同沉沦。可怜文信国,听闻遗琴将沦丧。也有汪水与云彩,当时挥手如青雯。怎能还有一片洁净的土壤,埋藏着这三尺四寸的枯桐根?粗糙的腭与牙,如何能分辨蛇蚹的纹路?漆面与土花所无法侵蚀,叠山两个字依然鲜明。先生的身影如同飞翔的天鹅,燕市中悠然自得地享受一碗粥。白发苍苍的他已无所成就,茶坂上麻衣轻声哭泣。当他横膝而坐时,含情再三弹奏。最初弹的是梁父吟,后来又作齐女叹。世间没有钟期来为他赏乐,海天之际又何处寻得知音。此时的先生与谁在对话,琴啊琴啊,我与你同在。先生或许已逝去,但琴却不会消亡,十三个徽记一一吐焰,直与箕尾争辉。此琴非桐非梓,铭文也非铭字。浸染着苌弘的鲜血,意念亿劫也无法灰飞烟灭。吴氏为此绘图,仍旧怀念古意。我思念这琴无法见到,展开图画不禁叹息。是谁招来朱鸟挥洒残泪,敲碎西台的竹如意。
注释:
- 东山桐,西山梓:指两种常见的木材,象征琴的材料。
- 孤丝寡珥:指琴弦的孤独,象征琴的失落。
- 天荒地老:形容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
- 文信国:指文信国的琴,可能暗指某个历史人物或地名。
- 吴氏为此图:指吴氏绘制的图,可能与琴的传承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兆洛,清代诗人,擅长古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的作品多描写古人情怀和琴棋书画,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表达了对古琴的怀念与对失落文化的感叹,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诗歌鉴赏:
李兆洛的《宋谢叠山先生遗琴武林吴氏得之绘图传示为之作歌》是一首深具情感与意象的诗作。诗中以古琴作为载体,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开篇用东山桐与西山梓的对比,引入琴的材质,暗示琴的价值与珍贵。接着通过雷轰和野火的景象,描绘出一种生与死的紧迫感,显示出对琴的悲痛与无奈。
诗中通过“天荒地老陵谷变,此骨不与金石同销沈”强调了人类对时间的无力,古琴虽然物质上可能会消逝,但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却是永恒的。李兆洛展现了对古琴的深切思念,尤其是在提到“先生身似摩霄鹄,燕市从容一瓯粥”时,借用对比,既表现了古人的高洁与淡泊,又映衬出当下的平凡与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贯穿始终,既有对古琴的敬畏,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忧虑,最终抒发了对文化传承的渴望与追思。诗人在最后以朱鸟挥泪的意象,增添了一份悲伤,暗示着古琴之美已难寻觅,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山桐,西山梓:介绍琴的材料,强调其珍贵。
- 上枝蟠青云,下枝拂流水:形象地描绘了琴的优雅。
- 雷轰雹击野火烧,裂骨穿肤半生死: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
- 谁从大壑阴,采制为鸣琴:追问古琴的来源,反映作者的怀疑与思索。
- 孤丝寡珥縆断脊:暗示琴弦的孤独,象征琴的失落。
- 天荒地老陵谷变,此骨不与金石同销沈:强调古琴的文化价值与永恒。
- 可怜文信国,闻道遗琴欲沦没:表现对琴失落的哀惜。
- 如何尚有一片乾净土,埋此三尺四寸枯桐根:对古琴的怀念,寄托在土壤中。
- 此琴非桐亦非梓,铭非铭兮字非字:强调琴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 吴氏为此图,望古意有余:吴氏的图像表达了对古文化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与古人情怀结合,创造深远的意境。
- 拟人:赋予琴以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古琴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表现了对传统艺术的敬畏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体现了诗人对失落文化的哀伤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象征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
- 东山桐、西山梓:代表琴的物质基础,强调其珍贵。
- 朱鸟、青云:象征美好与理想,渴望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东山桐,西山梓”中的“桐”和“梓”分别代表什么?
- A. 两种木材
- B. 两种花
- C. 两种鱼
-
诗中提到的“天荒地老”意在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地理的变迁
- C. 人生的无常
-
“琴兮琴兮吾与汝”中“吾与汝”是什么意思?
- A. 我与你的关系
- B. 我与琴的对话
- C. 我与朋友的情谊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琴歌》:王维
- 《楚辞·九思》:屈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琴歌》同样以琴作为主题,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意境上与李兆洛的作品形成对照,表现出对兄弟情谊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兆洛研究》
- 《古琴文化与艺术传承》
- 《李兆洛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