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功名违壮志,戒律负前身。
刘德长欺客,王融却笑人。
残年增受岁,病眼怯逢春。
杖屦知何向,知公未厌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失落和对人生的感慨。功名与壮志背道而驰,戒律又辜负了自己的前身。刘德长(刘备的后代)欺骗了客人,而王融则对别人笑面相迎。年岁渐长,诗人感到身体虚弱,眼睛也因病而不敢迎接春天的到来。手杖和鞋子,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想来你仍然没有厌倦我频繁的来访。
注释
- 功名:指仕途功名,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目标。
- 壮志:年轻时的宏伟志向。
- 戒律:指道德和行为的约束。
- 刘德长:即刘备,历史中的蜀汉开国皇帝,常用其名表示对权力的讽刺。
- 王融:王融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常用其名表示对待客人态度的反差。
- 残年:指年老时光,时光流逝。
- 病眼:因病而视力不佳,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无奈。
- 杖屦:指拐杖和鞋子,象征诗人的行走和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字仲明,号东溪,江苏人。以诗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事,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时值社会变迁,个人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开篇即以“功名违壮志”道出自己对社会功名的失落与反思,强调了功名与理想的矛盾。接着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展现人际关系的复杂,刘德长的欺骗与王融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矛盾。诗人在残年中感受到岁月的无情,身体的衰老让他对春天的到来心生怯意,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与惋惜。结尾处,诗人用“杖屦知何向”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友人的依赖,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透露出对世事的深刻观察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功名违壮志:功名与壮志相悖,表达对理想的失落。
- 戒律负前身:道德约束辜负了自己的过往,反映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 刘德长欺客:以刘备为例,暗示权力的虚伪和人际间的欺骗。
- 王融却笑人:王融的笑容与刘德的欺骗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人情的复杂。
- 残年增受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
- 病眼怯逢春:身体的虚弱让诗人对美好事物心生畏惧。
- 杖屦知何向:手杖与鞋子象征着行走的方向,表达对未来的迷茫。
- 知公未厌频:感慨朋友的不厌其烦,展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功名与壮志的对立比喻为人生的无奈,增强了诗的哲理感。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节奏感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境遇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功名:象征名利与地位。
- 壮志:象征理想与抱负。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杖屦:象征人生的旅途与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功名”指什么?
- A. 财富
- B. 仕途名望
- C. 学术成就
- “病眼怯逢春”中“病眼”指什么?
- A. 年龄的增长
- B. 眼睛的疾病
- C. 对春天的畏惧
答案
- B. 仕途名望
- C. 对春天的畏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将陈师道的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的无奈,但陈师道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陈师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