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村
旅雁湖天足稻粱,
薄寒终日据匡床。
薜萝月小门深掩,
蟋蟀声多夜乍长。
到处田塍收稼穑,
谁家砧杵捣衣裳。
先生那有经秋计,
只对黄花略举觞。
白话文翻译:
在湖天上,雁群飞过,稻谷和粮食已经成熟,
薄寒的天气里,整日坐在高架床上。
月光下,薜萝缠绕的小门紧闭,
蟋蟀的鸣声此起彼伏,夜晚渐渐变长。
四处田埂上,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
不知哪家在用杵捣衣服。
老师哪里有秋天的安排,
只能对着黄花稍微举杯庆祝。
注释:
- 旅雁:指迁徙的雁,象征秋天的到来。
- 稻粱:稻谷和粮食,代表丰收的季节。
- 匡床:一种高架床,古代人们常用来避寒。
- 薜萝:一种植物,常用于形容秋冬的气息。
- 砧杵:指砧板和捣衣服的杵,表示农家的日常生活。
- 举觞:举杯,表示庆祝或饮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明泰,字不详,生活在清代,具体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描绘了秋村的景象,表现出对丰收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自然的变迁。
诗歌鉴赏:
《秋村》是一首描绘秋天农村生活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季的丰收与农村的宁静。首联“旅雁湖天足稻粱”以“旅雁”引入,暗示了秋天的到来,随之而来的稻谷和粮食的丰收,给人一种丰盈的感受。接着,诗人通过“薄寒终日据匡床”表达了秋日气候的变化,虽然寒意已至,但诗人却依然安坐于高架床上,似乎在享受这一季节的宁静。
中间的两句“薜萝月小门深掩,蟋蟀声多夜乍长”则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小门深掩,象征着一种封闭与宁静,而蟋蟀的鸣叫声则让人感受到夜晚的延续与生命的律动。
后四句则转向农村的劳作景象,“到处田塍收稼穑,谁家砧杵捣衣裳”描绘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真实与朴素。最后一句“先生那有经秋计,只对黄花略举觞”则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和对丰收的感慨,诗人不以丰收的物质而庆祝,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
整首诗以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秋季的魅力与农村生活的真实,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旅雁湖天足稻粱:湖面上,飞过的迁徙大雁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稻谷和粮食也已成熟。
- 薄寒终日据匡床:薄寒的天气里,诗人整日坐在高架床上,象征着对生活的享受与闲适。
- 薜萝月小门深掩:夜晚月光下的小门紧闭,暗示着一种宁静与隐秘。
- 蟋蟀声多夜乍长:蟋蟀的鸣叫声增多,夜晚也变得更长,表现出秋夜的特征。
- 到处田塍收稼穑:四周的田地里,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描绘出丰收的忙碌景象。
- 谁家砧杵捣衣裳:不知道哪家正在用杵捣衣服,体现了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
- 先生那有经秋计:诗人自问,老师何曾有秋天的安排与计划。
- 只对黄花略举觞:唯有对着黄花,举杯庆祝,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旅雁”比喻秋天的到来。
- 拟人:蟋蟀的鸣叫声被赋予了生命,让夜晚显得更为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修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表现了农田的丰收与农村的宁静,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淡然与知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旅雁:象征变化,代表季节的更替。
- 稻粱:象征丰收与富饶。
- 薜萝:象征秋季的气息与自然的变化。
- 蟋蟀: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夜晚的宁静。
- 黄花:象征秋天的成熟与对生活的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旅雁”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到来
C. 冬天的到来
D. 夏天的到来 -
“谁家砧杵捣衣裳”中的“砧杵”指的是什么? A. 农具
B. 家具
C. 祭品
D. 服装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淡然
D. 愤怒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秋村》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但《秋村》更侧重于秋季的丰收与农民的生活,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山中的宁静与人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