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宣城道上》
时间: 2025-01-17 09:07: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宣城道上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古木丛祠山径细,
野花斑竹黏天际。
萧瑟峥泓谁可拟。
墟烟起,家家水驿门斜闭。
三秋摇落悲游子,
一鞭自袅西风里。
歇马溪桥人乍倚,
樵夫指,麻姑大好朝来髻。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树林中,神祠旁的小路蜿蜒而细,
野花与斑竹交织,仿佛黏在了天边。
这萧瑟的景色,谁能与之相比呢?
村庄的烟雾升起,家家户户的水驿门斜斜地关闭。
三秋时节,落叶摇摇,令人伤感的游子,
在西风中孤独地驱马而行。
他在溪桥旁歇马,倚靠在桥边,
樵夫指着远方,麻姑的美好朝霞映照着她的发髻。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丛祠:丛林中的神祠。
- 黏:比喻相连、缠绕。
- 墟烟:村落升起的烟雾。
- 水驿:水边的驿站。
- 三秋:秋天的第三个月,象征秋意渐浓。
- 麻姑:传说中的女神,象征美好与长寿。
典故解析
- 麻姑:源自《搜神记》,麻姑是传说中的女仙,象征着美好与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约1680),字季常,号阮亭,清代诗人,尤以词作见长。他的词风清丽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渔家傲 宣城道上》是一首描绘秋日乡村景色的词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开篇以“古木丛祠山径细”引入,给人一种幽静而清新的感觉,古木与神祠之间的细小小路,似乎暗示着人们在生活中追寻精神寄托的艰辛。
接着,诗人以“野花斑竹黏天际”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随即将景与情结合,“萧瑟峥泓谁可拟”一句,体现出对这种萧瑟景象的深刻感受,富有哲理的思考。诗中“墟烟起,家家水驿门斜闭”则勾勒出一种宁静而低沉的村庄气氛,家家户户的水驿门斜闭,仿佛暗示了人们心中无奈的归属感。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三秋摇落悲游子”表现出对游子的思念与伤感,接下来的“一鞭自袅西风里”则展现了游子在西风中的孤独与疲惫。最后一联“歇马溪桥人乍倚”描绘出游子在溪桥旁短暂的休憩,一种无尽的归属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樵夫指向的麻姑象征中得以展现。
整首词构思精巧,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又蕴含了浓厚的乡愁情感,是清代诗词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木丛祠山径细:古老的树林中,神祠旁的小路蜿蜒而细,描绘出幽静的环境。
- 野花斑竹黏天际:野花与斑竹交织,仿佛黏在了天边,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萧瑟峥泓谁可拟:凄凉的景象,令人感叹,暗含孤独与无奈。
- 墟烟起,家家水驿门斜闭:村落的烟雾升起,居家的人们似乎都在闭门不出。
- 三秋摇落悲游子:秋风中,落叶飘零,令人感到悲伤的游子。
- 一鞭自袅西风里:孤独的游子在西风中驱马而行,带着一丝萧条感。
- 歇马溪桥人乍倚:游子在溪桥旁歇马,倚靠在桥边,显得疲惫。
- 樵夫指,麻姑大好朝来髻:樵夫指向远方,麻姑的美好朝霞映照着她的发髻,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野花与斑竹通过“黏”描绘出自然的和谐。
- 拟人:诗中景物似乎与人心灵相通,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墟烟起,家家水驿门斜闭”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乡村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游子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木:象征着历史与记忆。
- 野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 西风:代表着孤独与思乡之情。
- 麻姑: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A. 繁华城市
B. 宁静乡村
C. 战场 -
“三秋摇落悲游子”中的“悲游子”指的是什么?
A. 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 游子的旅行生活
C. 游子的快乐时光 -
诗中提到的“麻姑”象征着什么?
A. 严肃
B. 美好与希望
C. 失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更多地表现豪情壮志与人生的起伏;而陈维崧的《渔家傲》则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思乡的愁苦,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