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
时间: 2025-01-17 10:22: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只耳兽齧环,长唇鹅擘喙。
三趾下锐春蒲短,两柱高张秋菌细。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
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
嗟君一见呼作鼎,才注升合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
白话文翻译:
这器具的耳环像兽齧成的,嘴唇长得像鹅的喙。
底下三只脚像短小的春蒲,两根柱子高高竖立,像细细的秋菌。
你看这器具在翻覆之间,翻转成三角,像两头发髻。
尽管我满腹古书,但只要有用,也愿随世而行。
可惜你一看就称它为鼎,刚注满酒水就已漂逝。
不如学鸱夷,整天盛酒才是个好办法。
注释:
字词注释:
- 只耳:指器物的耳,形状像兽齧成的样子。
- 兽齧环:兽的齿轮成环状的耳环。
- 春蒲:春天的蒲草,象征柔软。
- 秋菌:秋天生长的细菌,形象化描述柱子的细长。
- 翻覆:指器物在翻转,俯仰间的状态。
- 鸱夷:古代的酒器,象征饮酒的乐趣。
典故解析:
- 鸱夷: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酒器,常用于盛酒,象征享乐与欢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对古铜器的观察与思考中,反映了他对器物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诗中不仅讨论了器物本身的形状和用途,还表达了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古铜器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他对物质与生活哲学的思考。诗的开头对器物的外形描写非常生动,以“兽齧环”和“长唇鹅擘喙”形象地勾勒出器物的细节,生动传达了其独特性和微妙之美。接着,他用春蒲和秋菌的形象来描绘器物的脚和柱子,展现出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和谐。
在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对世俗看法的反思。他指出,虽然古书无数,但若没有实际用处,也愿意随着时代变化而流动。这里的“古书”象征着知识与文化,而“随世”则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灵活态度。最后,他用“学鸱夷,尽日盛酒”的提议,表达了享受生活、追求快乐的理念,强调不必拘泥于传统和名声,而应当珍惜当下的生活乐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呈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既有对古物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的洒脱态度,表现出他典雅而又富有风趣的个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只耳兽齧环:描绘器物耳部的形状。
- 长唇鹅擘喙:形容器物的嘴唇形态。
- 三趾下锐春蒲短:形容器物底部的三只脚,短小而尖锐。
- 两柱高张秋菌细:描述两根柱子的细长形态。
- 君看翻覆俯仰间,覆成三角翻两髻:器物翻转时的形态变化。
- 古书虽满腹,苟有用我亦随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 嗟君一见呼作鼎:感慨他人简单的看法。
- 才注升合已漂逝:酒水注满便已消逝,象征时间流逝。
- 不如学鸱夷,尽日盛酒真良计:建议享受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比喻手法将器物与动物的特征相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在句子结构中呈现对称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器物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与享受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苏轼的洒脱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兽齧环:象征自然与野性的力量。
- 鹅喙:象征柔韧与灵活。
- 春蒲: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秋菌:象征成熟与丰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器物的耳部形状像什么?
- A. 鳄鱼
- B. 鹅
- C. 兽
- D. 鱼
-
苏轼认为古书的价值在于什么?
- A. 知识的丰富
- B. 实际的用处
- C. 传统的传承
- D. 名声的获取
-
诗中提到的“鸱夷”是什么象征?
- A. 知识
- B. 酒器
- C. 古物
- D. 自然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与苏轼的饮酒诗作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而苏轼则更显细腻与哲思。
- 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与苏轼的洒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该书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作品,帮助理解苏轼的诗风。
- 《苏轼诗文选》 - 详细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提供古代文学背景及重要诗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