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九 雪夜野泊,九叠前韵》
时间: 2025-01-01 15:1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九 雪夜野泊
作者:董元恺 〔清代〕
岁暮凄凉,系缆处片帆初出。
蓬窗映斜斜整整,似疏还密。
片影夜寒村点酒,六飞梦冷生花笔。
遍千山何处一渔翁,孤舟匹。
灯宛宛,遥怜漆。
风猎猎,难回日。
觉布衾如水,手皴肌栗。
烛尽寒灰悲伏枕,炉存馀火思蒸术。
被饥驱僵卧水之滨,贫无术。
白话文翻译
在这岁末的凄凉时节,系缆的地方,一只小船刚刚出发。
窗外透出微弱的光影,斜斜地映照着,似稀疏又似密集。
夜寒的村庄里,酒杯轻点,梦中冷意如花笔般生动。
在这千山万水之间,哪里有一个渔翁,孤舟独行。
灯光微弱,遥远又令人怜惜。
风声呼啸,让我无法回忆起白日的温暖。
我觉着被子如水般冰冷,双手因寒冷而发抖。
蜡烛燃尽,寒灰让我心中悲凉,枕边的余火让我思绪蒸腾。
被饥饿驱使,我只能僵卧在水边,生活得如此贫困无助。
注释
- 凄凉:形容寒冷、清冷的景象,令人感到悲伤。
- 系缆:系船的缆绳,表示船停靠的地方。
- 蓬窗:指窗户,可能用蓬草等材料制成。
- 影夜寒村:在寒冷的夜晚,村庄的影子。
- 渔翁:捕鱼的人,象征孤独和简单的生活。
- 烛尽寒灰:蜡烛燃尽,只剩下寒冷的灰烬,暗示生活的困苦。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和对渔翁生活的向往,这种意象在古诗中常常出现,表达了孤寂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元恺,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抒情诗,常以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岁末寒冬,诗人或是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或是寄情于自然,表达对生活困境的感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其九 雪夜野泊》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寒冷夜晚的孤独与无奈。诗中,诗人以“岁暮凄凉”开篇,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孤寂氛围。接着,通过“片帆初出”与“蓬窗映斜斜整整”的对比,表现出外界的微弱光亮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片影夜寒村点酒,六飞梦冷生花笔”,这句诗通过饮酒与梦境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诗人在描绘渔翁孤舟的同时,传达出对简单生活的羡慕,抒发了对命运的不满与挣扎。
最后,通过“烛尽寒灰”和“被饥驱僵卧水之滨”,诗人表达了生活的困顿与无助。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也逐渐深化,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岁暮凄凉,系缆处片帆初出。”:描绘寒冬时节,船只刚刚出发,给人一种孤独感。
- “蓬窗映斜斜整整,似疏还密。”:窗外的光影交错,象征着生活的复杂与变化。
- “片影夜寒村点酒,六飞梦冷生花笔。”:夜晚的村庄里,诗人借酒消愁,梦中却又感受到寒冷。
- “遍千山何处一渔翁,孤舟匹。”:渔翁的孤独,象征着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灯宛宛,遥怜漆。”:灯光微弱,令人心生怜惜,表现孤独与无助。
- “风猎猎,难回日。”:风声呼啸,回忆起阳光的温暖显得困难。
- “觉布衾如水,手皴肌栗。”:描绘被子冰冷,手因寒冷而发抖的感受。
- “烛尽寒灰悲伏枕,炉存馀火思蒸术。”:烛光熄灭,生活的悲凉与思考。
- “被饥驱僵卧水之滨,贫无术。”:诗人因饥饿而无家可归,生活困苦无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困境比作寒冷的夜晚,体现了无奈与孤独。
- 拟人:风声与光影被赋予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片影夜寒村点酒,六飞梦冷生花笔”,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生活的困境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命运的不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片帆:象征着希望与孤独。
- 蓬窗:代表着内心世界的封闭与对外界的渴望。
- 渔翁:象征着简单、纯粹的生活。
- 寒灰与余火:暗示了生活的困顿与希望的微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岁暮凄凉”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情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片影夜寒村点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寂寞
- C. 愤怒
- D. 厌倦
-
“烛尽寒灰悲伏枕”中,烛尽象征着什么?
- A. 光明
- B. 生活的希望
- C. 生活的困顿
- D. 友情的消逝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 杜甫的《春望》:表现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董元恺的《满江红》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描写了孤独的情绪,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活的困境,而后者则表现了对酒的释怀与自我安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对董元恺生平与创作的详细介绍。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艺术的分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