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二 磷火》
时间: 2025-01-17 10:1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二 磷火
作者: 张慎仪 〔清代〕
鬼马风旋,蓦然到磷光万斛。
似点点星星萤火,风中起伏。
狐拜断碑残月冷,鸱巢古木推烟绿。
忽翻空搅起斫营声,髑髅逐。
有几队,在枫隩。
有几队,在藤谷。
有几队来去,迷如转毂。
游戏不劳韩愈送,回鴹怕被钟馗捉。
听啾啾群唱鲍家诗,歌代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风起云涌的夜晚,磷光闪烁如同万颗星星在空中起伏。冷冷的月光映照着断碑,古木上鸱鸟的巢穴隐约可见,烟雾缭绕。忽然间,空中响起了斫营的声音,仿佛骷髅在追逐。几队人马在枫树下穿梭,几队又在藤谷中出没,来来往往如同旋转的车轮。玩乐不必依赖韩愈的赠送,回归的鸹鸟也怕被钟馗捉拿。听那啾啾的鸣叫,仿佛在吟唱鲍家诗,歌声替代了哭泣。
注释
- 鬼马风旋:形容风势急促,像鬼马一样狂奔。
- 磷光万斛:磷光指夜间发光的物体,万斛形容繁多亮丽。
- 狐拜:指狐狸在拜祭的情景,表现神秘气氛。
- 鸱巢:鸱是猫头鹰,巢则是栖息的地方。
- 斫营声:形容打仗或营地建设时的声音。
- 髑髅:指骷髅,暗示战争的残酷。
- 韩愈:唐代大诗人,以其文学成就闻名,指代文学的赠送。
- 钟馗:传说中的驱邪神,象征镇压邪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慎仪,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以词作闻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事变化。其作品常展现出对自然深刻的感悟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心态与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战争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 其二 磷火》以磷光和风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动荡的氛围。诗中描绘的夜晚景象,结合了自然与人事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敏锐观察与独特感受。开头的“鬼马风旋”,唤起了人们对狂风的印象,接着“磷光万斛”则将这种狂放的自然力量具象化,形成一种动与静的对比。
在诗的中段,诗人通过“狐拜断碑”与“鸱巢古木”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古老与神秘的气息,似乎在诉说着与自然和历史的某种连接。而“忽翻空搅起斫营声,髑髅逐”则将读者的视线迅速拉回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反映出诗人对生死、战争与和平的深思。
结尾部分,诗人提到“游戏不劳韩愈送”,表现出一种对文学与历史的超然态度,而“听啾啾群唱鲍家诗,歌代哭”则通过音乐的意象,传达出一种生命的轮回与对逝去的追忆。整首诗在抒发对自然的感慨与对人世间苦乐的反思中,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深远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鬼马风旋:描绘了一种狂野的风,象征着不羁与变化。
- 蓦然到磷光万斛:突如其来的磷光,表现出夜晚的神秘感。
- 似点点星星萤火,风中起伏:将磷光比作星星,形象地展现出光点在风中摇曳的美丽。
- 狐拜断碑残月冷:描绘出冷清的夜晚,增强了孤独感。
- 鸱巢古木推烟绿:古木与烟雾交织,营造出典雅而神秘的氛围。
- 忽翻空搅起斫营声:战争的声音突现,打破了宁静。
- 髑髅逐: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死亡的无情。
- 有几队,在枫隩:描绘出队伍的穿梭,表现出战争的动态。
- 有几队,在藤谷:同样的描写,反复强调战争的无处不在。
- 游戏不劳韩愈送:表现出对文学的轻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
- 回鴹怕被钟馗捉:回归的鸟儿象征着游离与自由,但又有被拘束的恐惧。
- 听啾啾群唱鲍家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传达出生命力。
- 歌代哭:歌声替代了哭泣,象征着对生命的反思与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磷光比作星星,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风、光赋予人的特性,增加了生动性。
- 对仗:如“有几队,在枫隩”和“有几队,在藤谷”,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磷光为引子,融合了自然、战争与人性的复杂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敬畏。诗歌在描绘过程中展现出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传达出一种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磷火:象征着神秘与变化。
- 残月:暗示孤独与凄凉。
- 古木:代表历史与记忆。
- 骷髅:象征死亡与战争的残酷。
- 啾啾:表现生命的活力与乐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鬼马风旋”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温柔的风
- B. 狂野的风
- C. 平静的夜
-
“磷光万斛”中的“万斛”指的是什么?
- A. 大量
- B. 微小
- C. 稀少
-
“听啾啾群唱鲍家诗”中的“啾啾”代表什么?
- A. 哭声
- B. 鸟鸣
- C. 风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描绘夜晚景色,展现孤独感。
- 《春江花月夜》:同样运用自然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可以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进行对比,两者都运用了自然意象,但张慎仪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主题,而辛弃疾则更侧重于柔情与壮志。通过对比,可以深入理解不同诗人在表达主题时所采用的意象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张慎仪研究》
- 《诗词与自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