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楝花残,梅雨逗。
枝上老红吹瘦。
寒欲尽,夜无聊。
倚阑吹洞箫。
芳思歇,怨蝴蝶。
惆怅饯春时节。
春有信,去仍还。
征人长玉关。
白话文翻译:
楝花已经凋零,梅雨时节也在逗留。
树枝上的红花已显得衰弱。
寒冷将要结束,夜晚却显得无聊。
我倚在栏杆上,吹着洞箫。
思念的情感停歇了,怨恨着蝴蝶。
在这个春天的时节,心中充满惆怅。
春天来了又去,征人却长驻玉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楝花残:楝树的花已经凋谢。
- 梅雨:指梅子成熟前的雨季,象征春末夏初的湿润天气。
- 老红:指树上的红花因时节变老,失去生机。
- 倚阑:靠在栏杆上。
- 洞箫: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音色清幽。
- 芳思:对美好情感的思念。
- 怨蝴蝶:因思念而对蝴蝶的怨恨,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嫉妒。
- 玉关:古代边关,这里象征征人远行。
典故解析:
- 春有信:春天的到来,常常与希望和生机相结合。
- 征人长玉关:玉关是古代的边关,征人指的是在外征战的人,表达对征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文澜,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和诗歌,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惆怅与对远方征人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不安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更漏子 春晚》是一首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词作。整首词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作为引子,写出了春天的残余与即将到来的夏天。诗的开头通过“楝花残,梅雨逗”描绘了春天的尾声,给人一种凋零与留恋的感觉。接着“寒欲尽,夜无聊”则暗示了春天即将结束,夜晚的寂寞与无聊,诗人倚栏独自吹箫,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孤寂与对春天的怀念。
“芳思歇,怨蝴蝶”一句,则通过对蝴蝶的怨恨,表现了对失去美好时光的惋惜与无奈。最后,“春有信,去仍还”展现了春天的循环与不变,虽然春天会去,但也会再来,给人以希望,而“征人长玉关”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表达了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突显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整首词情感丰富,意象细腻,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人生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楝花残,梅雨逗:描写春天的凋零,暗示春天的结束。
- 枝上老红吹瘦:树枝上的红花因时节变老而显得消瘦,象征美好事物的衰败。
- 寒欲尽,夜无聊:春寒将要结束,但夜晚却显得无趣,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倚阑吹洞箫:诗人倚靠在栏杆上,吹奏着洞箫,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
- 芳思歇,怨蝴蝶:思念的情感停息,因对蝴蝶的怨恨而感到不满,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嫉妒。
- 惆怅饯春时节:在春天即将离去的时节,内心充满惆怅。
- 春有信,去仍还:春天的到来是有信的,虽然春天会离去,但也会再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 征人长玉关:远方的征人常年驻守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传达出对亲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蝴蝶”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思念结合,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寒欲尽,夜无聊”,结构工整,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拟人:将春天与人类情感结合,赋予春天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惆怅,以及对远方征人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楝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蝴蝶:象征自由与美丽,同时也反映出对逝去春天的惋惜。
- 洞箫:代表诗人内心的情感寄托与孤独。
- 玉关:象征远方与思念,代表征人和家国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楝花残”意指什么?
- A) 花朵盛开
- B) 花朵凋零
- C) 新芽生长
- D) 秋天来临
-
“倚阑吹洞箫”中,诗人是在做什么?
- A) 看风景
- B) 吹奏乐器
- C) 写诗
- D) 睡觉
-
“征人长玉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C) 对旅行的向往
- D) 对春天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更漏子 春晚》,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而杜文澜则表现个体的情感与思念。两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