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捲书帷,悬画树。
人在蕊香深处。
屏烛翠,地衣红。
当筵选乐童。
玉偏提,银凿落。
不计绵绵芳酌。
乌漏促,雁弦停。
歌阑酒未醒。
白话文翻译:
将书卷起帷幕,挂起绘画的树木。
人在花蕊香气深处。
屏风上点燃翠色的烛光,地上铺着红色的衣物。
在宴席上挑选乐童。
用玉制的偏壶,银制的酒具轻轻落下。
不再计较那绵绵不绝的芳香美酒。
乌漏的时光催促着,雁鸣的琴弦也停止了。
歌声已到尾声,酒意尚未醒来。
注释:
- 更漏子:一种曲调名,后泛指词牌名。
- 捲书帷:卷起书籍的帷幕,象征着安静的环境。
- 悬画树:悬挂着画有树木的图画,营造雅致氛围。
- 人在蕊香深处:形容人沉浸在花香的幽深之中。
- 屏烛翠:绿色的烛光透过屏风。
- 地衣红:地上铺设着红色的织物。
- 乐童:指年轻的乐师或歌童。
- 玉偏提、银凿落:指酒具,分别用玉和银制成。
- 乌漏促:形容时间匆匆流逝。
- 歌阑酒未醒:歌声已到尾声,但酒意尚未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翔麟(公元1660年-公元1733年),字惟良,号云卿,清代诗人。其诗风清丽,擅长描绘细腻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作品多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更漏子》创作于清代,正值清王朝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中描绘了一场温馨的宴会,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追求生活情趣的心态。
诗歌鉴赏:
《更漏子》是一首描绘宴会场景的词作,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优雅气质。词的开头通过“捲书帷,悬画树”设定了一个静谧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书香与自然气息的空间。接着,诗人以“人在蕊香深处”描绘了参加宴会的人沉浸在花香之中,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
在宴席中,诗人又通过“屏烛翠,地衣红”的描写,展现出美丽的视觉效果,翠烛与红衣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通过“当筵选乐童”,诗人描绘出宴会上的生动景象,乐童的加入使得气氛更加欢快。
后面的“玉偏提,银凿落”则展现了宴会的奢华,酒具的精美令人向往。而“乌漏促,雁弦停”则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宴会的即将结束,诗人通过对比,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最后一句“歌阑酒未醒”则是全诗的高潮,强调了酒意未醒的迷醉状态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捲书帷,悬画树:开启了一个雅致的环境,书籍和画作相辅相成。
- 人在蕊香深处:描写了人们沉浸在花香中的状态,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屏烛翠,地衣红:通过色彩的对比,增添了视觉的美感。
- 当筵选乐童:描绘宴席上的乐趣与生机。
- 玉偏提,银凿落:酒具的精致显现出宴会的奢华。
- 不计绵绵芳酌:表达对美酒的放纵与享受。
- 乌漏促,雁弦停:时间的紧迫让人感受到宴会即将结束的惆怅。
- 歌阑酒未醒:表现了酒意未醒的迷醉状态,留恋于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比喻将环境与心境相结合,增强表现力。
- 对仗:用“屏烛翠,地衣红”显示了对称美。
- 意象:通过“玉偏提、银凿落”来传达奢华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与留恋,展现了清代文人优雅的生活情趣与对酒与歌声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象征知识与文化。
- 画:代表艺术与美的追求。
- 香:寓意情感与生活的芬芳。
- 玉、银:象征奢华与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更漏子》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乐童”是指什么? A. 小孩
B. 年轻的乐师
C. 动物
D. 老年人 -
“乌漏促,雁弦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迷惑
C. 惆怅
D. 欢快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宴会的欢快与惆怅。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龚翔麟的《更漏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前者注重宴会场景的细腻描绘,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情感的细腻与对往事的怀念。两者都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