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祀圜丘歌十二首 其一 昭夏》
时间: 2025-01-19 20:07: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阳禋祀。大报天。丙午封坛。肃且圜。孤竹之管。云和弦。神光未下。风肃然。王城七里。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来。天策暂转。钩陈开。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进行祭祀,向天表达感恩。丙午年封坛,仪式庄重而圆满。孤竹的乐器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调,神灵的光辉尚未降临,风也显得肃穆。王城七里外,通天台上,紫微星斜斜照耀,影子在徘徊。连珠般的美玉合成璧,光芒重现。天策暂时转动,钩陈星也随之开启。
注释
- 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禋祀:祭祀、祈祷的仪式。
- 丙午: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指的是丙午年。
- 孤竹之管:指一种乐器,孤竹象征高洁的品格。
- 云和弦:比喻乐曲的和谐。
- 神光未下:指神灵的光辉尚未降临,表示等待的状态。
- 通天台:古代祭天的场所,象征与天神沟通的空间。
- 紫微:指北斗星宿之一,象征皇权和天子的象征。
- 连珠合璧:比喻美玉相连,形容美好而和谐的状态。
- 天策:古代指天子的战略和决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581年),字子山,号山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曾任官职,后因政治原因被迫隐居。庾信的诗歌风格多样,擅长抒情,情感细腻,尤其擅长律诗和古诗,作品中常常融入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周祀圜丘歌》是庾信在重阳节期间所作,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重视以及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人感应的信仰,以及对国家安定和个人命运的追求。
诗歌鉴赏
《周祀圜丘歌十二首 其一 昭夏》是一首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的古诗。诗中描绘了重阳节祭祀的庄重场面,展现了古人对天神的敬仰与祈祷,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开篇以“重阳禋祀”引入,迅速确立了节日的主题,接着通过“丙午封坛”、“肃且圜”等描写,突显出仪式的庄重与神秘。
诗中的乐器与音调描写,如“孤竹之管”、“云和弦”,不仅展示了祭祀的音乐氛围,也表现了祭祀过程中的和谐美感。接着“神光未下”、“风肃然”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仿佛在等待神灵的降临。最后的“天策暂转”和“钩陈开”则暗示着宇宙的运行与人间事务的联系,反映了古人对宇宙自然法则的认识。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对祭祀的敬畏,也有对自然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庾信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阳禋祀:重阳节的祭祀活动。
- 大报天:向天神表达感恩。
- 丙午封坛:在丙午年举行的封坛仪式。
- 肃且圜:气氛庄重且圆满。
- 孤竹之管:演奏的乐器,象征高洁。
- 云和弦:音乐的和谐美妙。
- 神光未下:神灵的光辉尚未降临。
- 风肃然:风显得庄重肃穆。
- 王城七里:指王城距离七里之遥。
- 通天台:祭天的场所。
- 紫微斜照:紫微星的微光斜照。
- 影徘徊:影子在周围徘徊。
- 连珠合璧:比喻美好的状态。
- 重光来:光芒重新出现。
- 天策暂转:天子的战略暂时转动。
- 钩陈开:钩陈星随之开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竹之管”,将乐器比喻为孤竹,象征高洁。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肃且圜”和“风肃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紫微”、“通天台”等意象,既有天文学的指代,又带有文化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强调了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安定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中流露出的对宇宙法则的思考,显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团圆与长寿的节日。
- 孤竹:象征清高与孤傲。
- 神光:象征神圣与光明。
- 紫微:象征皇权与天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的祭祀活动在诗中被称为什么?
- A. 禋祀
- B. 祈祷
- C. 祭天
- D. 祝福
-
“孤竹之管”象征什么?
- A. 高洁
- B. 低俗
- C. 普通
- D. 美丽
-
诗中提到的“紫微”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星宿
- C. 一种花卉
- D. 一种神灵
答案
- A. 禋祀
- A. 高洁
- B. 一种星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失落与思乡情怀。
- 《月夜忆舍弟》:强调了家庭的团聚与亲情,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庾信诗集》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