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题沈竹斋明经淑配阮媚川夫人遗集》

时间: 2025-01-14 20:58:40

月冷谢庭空,瑶琴声断。

飘渺仙云碧城远。

尘缘如梦,虚说齐眉曾愿。

春归花落易,韶光短。

昔忆江南,频拈湘管。

泪滴思亲翠笺满。

词工漱玉,遗向天涯人羡。

清才深不愧,名门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 题沈竹斋明经淑配阮媚川夫人遗集
作者: 沈允慎 〔清代〕

月冷谢庭空,瑶琴声断。
飘渺仙云碧城远。
尘缘如梦,虚说齐眉曾愿。
春归花落易,韶光短。
昔忆江南,频拈湘管。
泪滴思亲翠笺满。
词工漱玉,遗向天涯人羡。
清才深不愧,名门媛。

白话文翻译:

月光照在寒冷的庭院里,空荡荡的,瑶琴的声音也已经断绝。
飘渺的仙云,远在碧城之外。
世间的缘分如梦一般,虚幻地谈论过的齐眉之愿。
春天已经过去,花也易落,光阴短暂。
曾经回忆起江南,常常拿起湘管(笛子)来吹奏。
泪水滴落在思念亲人的翠色信笺上,满是思念。
工整的词句,如同漱玉一样,遗留下来让天涯的人羡慕。
她的才华深厚,名门之女,实在不愧。

注释:

  • 瑶琴:一种古代的弦乐器,象征高雅和文人气质。
  • 飘渺:形容云彩轻盈而虚幻。
  • 尘缘如梦:世俗的缘分就像梦一样不真实。
  • 齐眉:指夫妻间的和谐,出自《诗经》。
  • 湘管:古代的一种乐器,通常用竹子制作。
  • 漱玉:形容优美的词句,出自《红楼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允慎,清代诗人,以其精致的诗风和对女性情感的细腻刻画而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化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是沈允慎为阮媚川夫人遗集所作,表达了对阮夫人的怀念与赞美,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女性才华和品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清幽而缠绵的氛围。开篇以“月冷谢庭空”引入,月光的清冷与庭院的空寂,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情绪。接着“瑶琴声断”一句,琴声的断绝,象征着往日的美好时光已经远去,情感的落寞愈加显著。

“飘渺仙云碧城远”描绘了一个遥远而梦幻的境界,仿佛将人带入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而“尘缘如梦,虚说齐眉曾愿”则点明了诗人对世间情缘的感叹,世事如梦,曾经的愿望也似乎变得虚无缥缈。

诗中“春归花落易,韶光短”通过对季节变迁的描写,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进而引出“昔忆江南,频拈湘管”的追忆,对美好往事的怀念更是令人动容。结尾两句对阮夫人的赞美,既表达了对她才情的推崇,也让整首诗在情感的高点上收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冷谢庭空:月光冷清,庭院显得空荡荡,营造出寂寞的氛围。
  2. 瑶琴声断:美妙的音乐已不复存在,暗示着过去的美好已结束。
  3. 飘渺仙云碧城远:形容远方的云彩如仙境般飘渺,增添了诗的梦幻感。
  4. 尘缘如梦:表达世俗缘分的虚幻与无常。
  5. 虚说齐眉曾愿:以往的夫妻和谐愿望如今只是空谈。
  6. 春归花落易,韶光短:春天一去,花易凋落,光阴荏苒,令人感伤。
  7. 昔忆江南,频拈湘管:回忆江南的美好,常拿起乐器来表达情感。
  8. 泪滴思亲翠笺满:思念亲人的泪水浸湿了信笺,表达深厚的情感。
  9. 词工漱玉,遗向天涯人羡:精美的词句令人羡慕,传达出对阮夫人的赞美。
  10. 清才深不愧,名门媛:阮夫人的才华出众,出身名门,实至名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缘如梦”,将人生的缘分比作梦,突显其虚幻性。
  • 拟人:瑶琴的声音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春归花落易,韶光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对逝去缘分的感叹,以及对女性才华与品德的赞美,体现了清代文人对情感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冷:象征孤寂与冷清。
  • 瑶琴:象征高雅与艺术追求。
  • 春花:象征美好与短暂的时光。
  • 湘管: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泪滴:象征思念与情感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瑶琴
    C. 湘管
    D. 笛子

  2. “尘缘如梦”是什么意思? A. 真实的缘分
    B. 虚幻的缘分
    C. 美好的愿望
    D. 过去的回忆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怀念与感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
  2. 杜甫《月夜忆舍弟》
  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沈允慎的《感皇恩》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现出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但沈允慎更侧重于对女性的赞美,而李清照则更多地抒发个人情感的孤独与失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
  •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