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怀古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7:5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里鳌山结绮罗,宪王乐府谱新歌。
楼台渐觉欢情极,烽火频传警报多。
三月军粮搜鼠雀,一朝民命付鼋鼍。
可怜城郭重新日,廿载沈沦小劫过。
白话文翻译:
在十里外的鳌山上,华丽的绮罗装饰着,宪王的乐府谱写着新歌。
楼台渐渐感受到欢愉的情绪达到了极点,然而烽火不断传来,警报也越来越多。
三月的军粮被搜刮得像鼠雀一般,一朝之间,百姓的生命就如同鼋鼍一样被牺牲。
可怜的是城郭在重新建设的日子里,经过了二十年的沉沦,经历了小劫难。
注释:
- 鳌山:传说中的山,象征着美好与繁华。
- 绮罗:华丽的丝绸,象征奢华和美丽。
- 宪王:这里指代某位王者,可能是特指某个历史人物。
- 烽火:古代信号,表示战乱或警报。
- 鼠雀:比喻微小的事物,这里指军粮的匮乏。
- 鼋鼍: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凶险与灾难。
- 城郭:指城池和防御设施,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典故解析:
- 乐府:古代的一种音乐和诗歌形式,通常反映社会生活和政治现实。
- 烽火:用于传递战事信息,代表战争的频繁与人民的苦难。
- 廿载沈沦:指作者对过去二十年社会动荡的沉痛感怀,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承培元,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感慨,风格多变,常以感伤、忧国忧民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大梁怀古三首 其三》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忧患意识的诗作。诗中,承培元以十里鳌山的华丽开篇,设立了一个与美好景象相对的背景,随后通过“烽火频传”的描写,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恐慌与无奈。诗人的情感在“楼台渐觉欢情极”中达到了极致,然而美好与现实的冲突使得欢愉变得愈加苍白无力。
“军粮搜鼠雀,一朝民命付鼋鼍”这两句尤为触动心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战争中的百姓困境,军粮的匮乏与生命的无常形成鲜明对比,令人痛心。最后一句“可怜城郭重新日,廿载沈沦小劫过”更是将历史的沉痛与对未来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无奈,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悲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鳌山结绮罗:描绘了鳌山壮丽的景象,象征繁华与富饶。
- 宪王乐府谱新歌:乐府歌声中传递着新的希望与欢愉。
- 楼台渐觉欢情极:欢愉的气氛在楼台上愈演愈烈。
- 烽火频传警报多:战争频繁,警报不断,暗示着动乱与不安。
- 三月军粮搜鼠雀:军粮的匮乏犹如小鸟一般,微不足道。
- 一朝民命付鼋鼍:人民的生命在战争中如同牺牲品,令人心痛。
- 可怜城郭重新日:城市在重建中恢复生机,但充满无奈。
- 廿载沈沦小劫过:二十年的沧桑与苦难让人感叹历史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军粮比作鼠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匮乏。
- 对仗:如“烽火频传,警报多”,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鳌山与城郭象征着繁荣与苦难的对比,寓意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历史的深刻反思,忧虑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与无助,同时也对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失望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历史的沉痛与社会的动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鳌山:象征繁华与美好,反差强烈。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警示人们的警觉。
- 城郭:象征国家的安宁与重建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里鳌山”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繁华与美好
- C. 贫穷
- D. 灾难
-
“烽火频传”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和平
- B. 战乱与不安
- C. 喜庆
- D. 自然灾害
-
诗中提到的“军粮搜鼠雀”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丰富
- B. 贫乏与无奈
- C. 欣喜
- D. 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对比《大梁怀古三首 其三》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反映了动乱与国家的苦难,但杜甫更为直接地表达出对家国的忧虑,而承培元则通过历史的回望展现了更深层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承培元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