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怀古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4:04: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检点当年定汴京,
喁喁海宇庆升平。
如何黄盖陈桥拥,
旋见青衣绝汉行。
花石已先倾半壁,
金牌况复坏长城。
千秋误国和戎议,
往事高悬一鉴明。
白话文翻译
回想当年决定汴京的时刻,
喁喁之声遍及海宇,庆祝着太平盛世。
然而,黄盖在陈桥上如何拥护,
却又见青衣人一意孤行,绝了汉朝的前程。
花石山早已倾覆了半壁江山,
金牌的权威又怎能坏了长城的防线。
千秋之后,由于误国的和戎议,
往事至今犹在高悬之鉴。
注释
- 检点:回顾、审视。
- 喁喁:形容说话声音轻柔、细小。
- 黄盖: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参与了赤壁之战。
- 陈桥:指历史上黄盖在陈桥举义的故事。
- 青衣:常指那些反叛或行事不羁的人。
- 花石:指花石山,象征着国土的倾覆。
- 金牌:象征着皇权和威望。
- 和戎议:指和敌人议和的决策,造成国家的误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承培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较少,但多以抒情及历史题材见长。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国家面临内外困扰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大梁怀古三首 其二》是一首历史感浓厚的诗作,诗人通过缅怀历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回顾当年决定汴京的历史,诗人用“检点”二字,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反思与思考,显示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喁喁海宇庆升平”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画面,却在随后的“如何黄盖陈桥拥”中,突出了历史的讽刺与复杂。黄盖的拥护与青衣的绝行形成鲜明对比,映射出历史中的忠与奸,正义与背叛。
而后“花石已先倾半壁”与“金牌况复坏长城”则通过象征手法,展现出国家的危机与衰败,揭示出历史的无情与残酷。最后两句“千秋误国和戎议,往事高悬一鉴明”,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告诫后人要铭记历史,警惕重蹈覆辙。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警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诗人回顾历史时刻,表达出对当年重大决策的深思。
- 第二句:描绘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 第三句:黄盖的支持被提及,引出对忠臣的思考。
- 第四句:青衣人的反叛,象征着对国家的破坏。
- 第五句:花石山的倾覆,暗示国家的衰败。
- 第六句:金牌象征着皇权,强调国家防线的脆弱。
- 第七、八句:总结历史教训,强调对后人的警示。
-
修辞手法:
- 对比:黄盖与青衣的反差,表现忠奸之辨。
- 象征:花石与金牌象征国家的脆弱与历史的教训。
- 借代:用“千秋”指代历史的长河,强调时间的深远。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汴京:象征着政治中心与权力的象征。
- 黄盖:忠臣形象,代表历史中的正义。
- 青衣:反叛者,象征着对国家的破坏。
- 花石与长城:象征国家的安全与衰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盖”是哪个历史事件的相关人物?
- A. 赤壁之战
- B. 义和团事件
- C. 辛亥革命
-
“千秋误国和戎议”中“和戎议”主要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谈判
- B. 联合外敌
- C. 反抗战争
答案:
- A. 赤壁之战
- A. 和平谈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承培元与杜甫在历史反思上的异同,承培元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教训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清代诗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