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其二》

时间: 2025-01-17 10:03:08

白玉委泥沙,燕石竞什袭。

贵贱良有时,凿枘安能入。

习俗信难移,畸人甘独立。

抱璞亦何伤,每病卞和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玉委泥沙,燕石竞什袭。
贵贱良有时,凿枘安能入。
习俗信难移,畸人甘独立。
抱璞亦何伤,每病卞和泣。

白话文翻译:

白玉在泥沙中沉埋,燕石却在竞相争夺。
贵贱之间各有时机,凿与枘又怎么能契合?
习俗的信念难以改变,畸形的人甘愿独立。
抱着璞玉又有什么伤害,难道每次都像卞和那样哭泣?

注释:

  • 白玉:珍贵的玉石,象征高尚的品德或才华。
  • 燕石:指一种质地较差的石头,可能象征平凡。
  • 凿枘:指木工中用来配合的凿和枘,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契合。
  • 习俗信:习俗和信念,表现社会的传统观念。
  • 畸人:指与常人不同的人,或特立独行者。
  • 抱璞:抱着未经雕琢的玉石,象征未被认同的价值。
  • 卞和:中国古代的名人,以抱玉求官而闻名,最终被认定为真正的玉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钮树玉,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意象表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感兴 其二》创作于清代,背景中隐含了对社会习俗和个人价值的思考,诗人借用玉石的象征,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坚持。

诗歌鉴赏:

《感兴 其二》是通过对比珍贵的白玉与平凡的燕石,展现了价值与地位的差异。首句“白玉委泥沙”,描绘出珍贵之物被埋没的情景,暗示着真正的才华和德行常常不被认可。接着,诗人提出“贵贱良有时”,强调社会地位是有时效的,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并不总是成正比。

诗中提到的“习俗信难移”,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压制,习俗的根深蒂固使得人们难以脱离固定的轨道。最后两句“抱璞亦何伤,每病卞和泣”,诙谐中带着无奈,表达了尽管自身未被认同,但仍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像卞和那样,尽管遭受误解,仍愿意抱璞自处。

整首诗意蕴深厚,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有对个体坚持自我的鼓励,展现了诗人豁达的心态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玉委泥沙:白玉的珍贵被泥沙掩埋,象征真正的才华被忽视。
  2. 燕石竞什袭:平凡的石头却在争夺,暗示社会对表面价值的追逐。
  3. 贵贱良有时:在不同的时机,贵与贱的地位是会变化的,反映出社会的无常。
  4. 凿枘安能入:人与人之间的契合并不是永恒的,强调个体差异。
  5. 习俗信难移:习俗和信念的改变十分困难,表现出社会的保守性。
  6. 畸人甘独立:与众不同的人愿意保持独立,表达了特立独行的自信。
  7. 抱璞亦何伤:即使抱着未被认可的璞玉也无妨,强调内心的坚定。
  8. 每病卞和泣:借卞和哭泣来表现对不被认同的无奈与悲伤。

修辞手法:

  • 对比:白玉与燕石的对比,体现出价值的差别。
  • 比喻:用“玉”和“石”象征人的价值和地位。
  • 反问:通过“安能入”来表达对习俗的质疑。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习俗的反思和对个体价值的坚持,强调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我、追求内心的真诚与独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玉:象征高尚、理想与真正的价值。
  • 燕石:象征平凡、草率与社会对表面价值的追求。
  • 习俗:反映社会传统与人们的思想束缚。
  • :未被雕琢的玉,象征潜在的价值与个体的独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玉”象征什么? a) 平凡
    b) 高尚
    c) 贫穷
    答案:b) 高尚

  2. 诗中提到的“习俗信难移”意味着什么? a) 社会风气变化快
    b) 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c) 新思想容易被接受
    答案:b) 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3. “抱璞亦何伤”中的“璞”指的是什么? a) 普通的石头
    b) 未被雕琢的玉
    c) 价值不高的物品
    答案:b) 未被雕琢的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感兴 其二》与屈原的《离骚》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个体对社会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屈原在诗中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相结合,与钮树玉的情感基调相呼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