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丝丝碧树何曾卷,又是梨花晚。海燕翻翻,那时娇面。做了断肠缘。寄我红笺人不见。看他罗幕秋千。血衣着地,未息飘飏,也似人心软。
白话文翻译:
青翠的树木从未卷起过丝丝的烟雾,如今又是梨花盛开的时节。海燕在空中翻飞,那时你的娇美面容依然在我的心头。我们之间的缘分已成断肠之痛。寄给我的红笺,至今未见你来。看那罗帐下的秋千,血迹已染在地面,未曾平息的飘荡,仿佛人心也变得柔软。
注释:
- 丝丝碧树:形容青翠的树木,象征生机与希望。
- 梨花晚:梨花开得正盛,暗示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的短暂。
- 海燕翻翻:海燕是一种灵动的鸟类,这里象征自由与快乐的时光。
- 断肠缘:比喻情感的痛苦与离别之苦。
- 红笺:指写信用的红纸,象征着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罗幕秋千:罗幕指轻薄的纱帘,秋千则是欢愉的象征,暗示过往的快乐时光。
- 血衣着地:可能暗指伤痛或牺牲,象征情感的深沉与悲痛。
- 飘飏:形容轻柔的样子,与人心的柔软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是,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其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情感细腻,擅长用景抒情,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少年游 重游》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纷繁的时期。诗人在感情上经历了离别与痛苦,因此对往昔的回忆充满了惆怅与思索。
诗歌鉴赏:
《少年游 重游》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怀旧情绪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过往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开篇“丝丝碧树何曾卷,又是梨花晚”,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仿佛在告知我们:尽管时光流逝,自然依旧美丽,而内心的痛苦却难以释怀。
接着,诗人通过“海燕翻翻,那时娇面”,勾起了对往昔恋情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做了断肠缘”一句,直接表达了情感的痛苦,仿佛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寄我红笺人不见”则突显了情感的单方面与失落,诗人寄托情感的方式却得不到回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悲伤气氛。“血衣着地,未息飘飏”不仅象征着情感的创伤,也暗示着人心的脆弱与敏感。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细腻,通过自然景物与人心情感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与人心的复杂性,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丝丝碧树何曾卷:用青翠的树木映衬宁静的环境,暗示失去的美好未曾改变。
- 又是梨花晚:时光流逝,春天来临,梨花盛开,象征着美好与短暂。
- 海燕翻翻,那时娇面:海燕的自由飞翔与恋人的美丽面容形成鲜明对比,唤起昔日的甜美回忆。
- 做了断肠缘:情感的痛苦与无奈,暗示了深深的遗憾。
- 寄我红笺人不见:表达思念的无奈与失落,红笺象征深情的寄托却无人回复。
- 看他罗幕秋千:秋千象征快乐的往昔,而“罗幕”则使其更显柔美,反衬失去的快乐。
- 血衣着地,未息飘飏:情感上的伤痛与牺牲,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 也似人心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脆弱,暗示了人心的复杂与易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燕翻翻”,比喻自由与快乐。
- 拟人:如“未息飘飏”,赋予情感以生命,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词句的对称与节奏上有较好的平衡,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情感冲突,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悲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爱情的珍视与无奈,反映了人心的柔软与脆弱,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树:象征生命与希望。
- 梨花:代表美好与短暂。
- 海燕:象征自由、快乐的时光。
- 红笺:情感的寄托与思念的象征。
- 秋千:快乐的象征,暗示曾经的幸福。
- 血衣:伤痛与牺牲,表达深层的情感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碧树”象征什么? A. 生命与希望 B. 悲伤与失落 C. 自由与快乐
-
“寄我红笺人不见”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盼与期待 B. 失落与无奈 C. 欢喜与幸福
-
诗中“血衣着地”主要反映了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情感的创伤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诗词对比:
- 柳是的《少年游 重游》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细腻,但柳是更侧重于直接的情感表达,而李清照则更多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