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其一 和哀蝉次元韵》

时间: 2025-01-06 11:26:07

和卢莫起病根深。

冷眼看人心。

满径杨花,一场春梦,更万里天阴。

倏生倏灭倏升沉。

泡影苦追寻。

历劫孽缘,几重魔障,长夜对孤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游 其一 和哀蝉次元韵
作者: 宁调元 〔清代〕

和卢莫起病根深。冷眼看人心。满径杨花,一场春梦,更万里天阴。倏生倏灭倏升沉。泡影苦追寻。历劫孽缘,几重魔障,长夜对孤灯。

白话文翻译:

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开头提到卢莫起病根深,暗示着某种深沉的忧虑和痛苦。冷眼看人心,表明作者对他人行为的冷静观察。接下来,满径杨花和春梦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而万里天阴则暗示了忧愁和阴霾。倏生倏灭、倏升沉,描绘了人生的变化无常。泡影苦追寻,表达了对虚幻事物的执着追求。最后几句提到的历劫孽缘和几重魔障,象征着人生的困苦和难以摆脱的烦恼,长夜对孤灯则凸显了孤独的感受。

注释:

  • 病根深:比喻问题的根源深厚,难以解决。
  • 冷眼看人心: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他人的内心,意指对人性的不信任。
  • 满径杨花:春天杨树的花瓣满地,象征美好的时光。
  • 春梦:形容美好的梦境,暗示短暂的幸福。
  • 万里天阴:指漫长的阴霾天气,象征忧愁。
  • 倏生倏灭:形容事物变化迅速,难以把握。
  • 泡影:比喻虚幻的事物,难以追寻。
  • 历劫孽缘:指经历的苦难与劫难,以及因果关系。
  • 长夜对孤灯:形容孤独的夜晚,只有一盏孤灯相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宁调元(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风格独特,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见长。在诗词创作中,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困惑时期,诗人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心的深刻洞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少年游 其一》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开头以“和卢莫起病根深”引入,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似乎在述说着某种难以言表的痛苦。接着,诗人以“冷眼看人心”一语,表明了对周围人事的冷静视角,显示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失望。

“满径杨花,一场春梦”,用春天的美景和梦境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人生的无常与脆弱。随着情感的推进,“倏生倏灭倏升沉”的描写,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然而“泡影苦追寻”则道出了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诗人通过“历劫孽缘,几重魔障”,表达出人生的坎坷与无奈,而“长夜对孤灯”则将孤独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深沉的内心孤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性复杂性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和卢莫起病根深”:开头提及卢莫起,暗示个人的深层次困扰。
  • “冷眼看人心”:以冷静的态度观察人性,表现出无奈和失望。
  • “满径杨花”:春天的美景,象征短暂的美好。
  • “一场春梦,更万里天阴”:春梦寓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天阴则象征忧愁。
  • “倏生倏灭倏升沉”:变化之快,让人难以追寻。
  • “泡影苦追寻”:比喻追求虚幻事物的痛苦。
  • “历劫孽缘,几重魔障”:人生的苦难与因果关系。
  • “长夜对孤灯”:孤独的夜晚,暗示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春梦,表达短暂与无常。
  • 拟人:以“冷眼”来形象化观察人心的态度。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对比上形成结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生的无常、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展现了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花: 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春梦: 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天阴: 代表忧愁与不安。
  • 泡影: 意指虚幻的追求。
  • 孤灯: 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病根深”主要指什么? A. 疾病
    B. 心理困扰
    C. 家庭问题
    D. 社会问题

  2. “满径杨花”所表达的意象主要是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悲伤的回忆
    C. 生命的消逝
    D. 夜晚的孤独

  3. “长夜对孤灯”给人带来的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希望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红楼梦》中的诗词部分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少年游》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偏向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则更深入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