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秋旅》
时间: 2025-01-17 10:08:26意思解释
浪淘沙 秋旅
原文展示
风雨十分骄。怒似江潮。愁来我欲睡乡逃。促织多言偏不允,枕畔叨叨。强半客僧寮。琴剑萧条。一枝难稳愧鹪鹩。来岁西窗须记取,莫种芭蕉。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风雨显得格外骄傲,像愤怒的江潮一样汹涌。我心中愁苦,想要逃离这忧愁的乡村。促织(蟋蟀)不断在耳边唠叨,但我偏偏不愿意回应。大半夜我独自住在客僧的寮房中,琴声和剑影都显得萧条凋零。看着窗外,一枝枝的芭蕉难以稳定我的心情,我感到惭愧,像那鹪鹩(小鸟)一般。明年秋天的西窗下,我一定要记得,不要再种芭蕉。
注释
- 风雨:象征秋天的来临,带来愁苦的情绪。
- 愁来:忧愁降临。
- 促织:蟋蟀,古人常用其鸣声象征忧愁。
- 客僧寮:指寄居在寺庙的僧人宿舍。
- 琴剑: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和气质。
- 鹪鹩:小鸟,象征轻盈与无所依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琬,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词以清新婉约、情感真挚著称。宋琬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浪淘沙 秋旅》创作于秋季,正值诗人旅行途中,面对自然的变化和内心的孤独,产生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浪淘沙 秋旅》通过描绘秋季的风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开头两句“风雨十分骄。怒似江潮。”以强烈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秋雨的汹涌,暗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接着,诗人用“愁来我欲睡乡逃”表露了对忧愁的逃避,体现出一种无奈与挣扎。
“促织多言偏不允,枕畔叨叨。”展现了诗人对周围事物的漠然,尽管蟋蟀在耳边喋喋不休,诗人却选择沉默,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压抑与孤独。接下来的“强半客僧寮。琴剑萧条。”则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僧寮的生活,琴剑的萧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所归依。
最后两句“来岁西窗须记取,莫种芭蕉。”似乎是在对未来的自我告诫,提醒自己不要再重复过去的错误,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期许。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精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抒情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十分骄:秋天的风雨显得格外猛烈,传递出一种自然的力量。
- 怒似江潮:将风雨比作愤怒的江潮,形象生动,暗示内心的激烈情绪。
- 愁来我欲睡乡逃:愁苦降临,让人想要逃避,展现出一种无奈与挣扎。
- 促织多言偏不允:蟋蟀在耳边不断鸣叫,诗人却不愿理会,表达对外界的漠视。
- 枕畔叨叨:夜深人静中,耳边的声音显得尤为清晰,增添了孤独感。
- 强半客僧寮:独自一人在僧人的宿舍中,感到孤寂。
- 琴剑萧条:文人气质的象征却显得冷清,反映出内心的失落。
- 一枝难稳愧鹪鹩:对生活感到无奈与羞愧,像小鸟一样显得无所依靠。
- 来岁西窗须记取,莫种芭蕉:对未来的提醒与反思,表达一种期许。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怒似江潮”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愤怒与不安。
- 对仗:如“琴剑萧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蟋蟀的鸣叫拟人化,增添了情感的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感受与内心愁苦的挣扎,体现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内心的愁苦与外界的动荡。
- 促织:代表愁苦的声音,象征内心的孤独。
- 琴剑:象征文人的气质与生活的落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怒似江潮”比喻什么? A. 秋雨的猛烈
B. 内心的愤怒
C. 对生活的不满
D. 自然的力量 -
诗人对促织的态度是?
A. 渴望倾听
B. 无所谓
C. 反感
D. 喜爱 -
“来岁西窗须记取”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
A. 期待
B. 忘记
C. 反思
D. 担忧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描写秋天情景,表达个人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宋琬《浪淘沙 秋旅》与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宋琬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反思,而辛弃疾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的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