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岑水》

时间: 2025-01-19 19:08:20

石瘦铜苗绿,溪腥胆水黄。

是间无马迹,何处更羊肠。

恶路今方始,平生梦未尝。

如何寒刮骨,行得汗如浆。

意思解释

过岑水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石瘦铜苗绿,溪腥胆水黄。
是间无马迹,何处更羊肠。
恶路今方始,平生梦未尝。
如何寒刮骨,行得汗如浆。

白话文翻译:

石头瘦削,铜绿的草木生长,溪水腥味浓烈,胆汁般的水流泛黄。
这里没有马的足迹,哪里还有羊肠小道呢?
恶劣的道路才刚开始,我平生的梦想从未实现。
为何寒风刺骨,走路时汗水如浆般淋漓?

注释:

  • 石瘦: 石头显得瘦削,形态孤零。
  • 铜苗: 形容草木青绿,生机盎然。
  • 溪腥: 指溪水的腥味,暗示水质较差。
  • 胆水黄: 形容溪水呈现的黄浊色,可能有污染。
  • 无马迹: 没有马踏过的痕迹,表明路途荒凉。
  • 羊肠: 指羊肠小道,形容狭窄曲折的道路。
  • 恶路: 指艰难的道路。
  • 寒刮骨: 形容寒风刺骨,极为寒冷。
  • 汗如浆: 汗水流淌如浆,形容流汗很多。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羊肠”一词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对小路的描写,通常象征着艰难的旅程和人生的坎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游历艰难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困境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诗中描绘的环境艰苦,恰似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过岑水》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困苦与无奈。开篇即以“石瘦铜苗绿”入手,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石头的瘦削与草木的青绿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在暗示大自然的残酷与生命的顽强。

接着,诗人提到“溪腥胆水黄”,带有一丝对环境的无奈和不满,溪水的腥味和胆汁般的黄水暗示着此地的恶劣,反映出他对旅行艰辛的感受。紧接着“是间无马迹,何处更羊肠”,更是将这种困境推向极致,连马的足迹都没有,何谈羊肠小道?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人生道路的隐喻。

“恶路今方始,平生梦未尝”则是诗人的自省,虽历经艰险,梦想却依旧遥不可及,充满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如何寒刮骨,行得汗如浆”通过感官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旅途的艰辛与寒冷,让人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助。

整首诗气韵生动,层次分明,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石瘦铜苗绿: 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与生机并存。
    2. 溪腥胆水黄: 反映了水质的恶劣,暗示不利的旅行条件。
    3. 是间无马迹: 表现出道路的荒凉,缺乏行踪。
    4. 何处更羊肠: 进一步强调道路的艰难。
    5. 恶路今方始: 表达了旅途的开始,却是艰难的征途。
    6. 平生梦未尝: 反映了人生理想的渺茫与未实现。
    7. 如何寒刮骨: 形容寒冷刺骨,强调旅途的艰辛。
    8. 行得汗如浆: 通过汗水的流淌,表现出身体的疲惫。
  • 修辞手法:

    • 对比: 石瘦与铜苗绿的对比,表现出环境的复杂性。
    • 拟人: 通过“寒刮骨”,赋予寒风以人的特性,增强了感受的直观性。
    • 比喻: “汗如浆”形象地比喻了汗水的淋漓,生动传达了旅途的辛苦。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与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艰辛的感慨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 象征坚硬与孤独。
  • : 代表生命与希望。
  • 溪水: 传达出环境的恶劣与不便。
  • 羊肠小道: 隐喻人生的艰难与曲折。
  • 汗水: 体现努力与付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铜苗”指的是什么颜色的植物?

    • A. 红色
    • B. 绿色
    • C. 黄色
    • D. 蓝色
  2. 诗人对旅途的感受是?

    • A. 轻松愉快
    • B. 艰难困苦
    • C. 无趣
    • D. 平淡
  3. “何处更羊肠”中的“羊肠”指的是什么?

    • A. 宽阔的大路
    • B. 狭窄的小路
    • C. 漫长的旅程
    • D. 美丽的风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 也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但更注重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 杜甫《春望》: 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