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

时间: 2025-01-04 08:47:08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藻井仰窥尘漠漠,青灯对宿夜沈沈。

扁舟过客十年事,一梦此山愁至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藻井仰窥尘漠漠,青灯对宿夜沈沈。
扁舟过客十年事,一梦此山愁至今。

白话文翻译:

在京岘城南,隐约可见深深的竹林寺,那里有两头牛在低声鸣叫,似乎得到了宁静的禅意。风声和泉水声在屋外交汇,发出如同悲哀的玉声;竹林和月光映照在台阶上,宛如碎金般闪烁。我仰望着藻井,眼前的尘世显得如此渺小,夜晚在青灯下显得格外沉闷。十年的过客生活如同一只小舟,梦回此山,心中愁苦至今。

注释:

  • 京岘:地名,指京城附近的山。
  • 禅林:指禅宗寺院中的竹林,象征宁静的环境。
  • 风泉:风声和泉水声,合在一起产生的声音。
  • 藻井:古代寺庙中的一种装饰性天花板。
  • 青灯:指青色的灯光,通常用在夜间读书或修行时。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世俗烦恼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了宋代的新学思潮。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常以自然为题,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时值政治动荡与社会变化,诗人常借自然景象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反映对世事的感悟。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的竹林寺与宁静环境,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禅意的生活。初句“京岘城南隐映深”,描绘出一种隐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用“风泉隔屋撞哀玉”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的声音与情感的交融,仿佛在诉说着对人生的感慨。

“藻井仰窥尘漠漠”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然与淡泊,反映出一种对世俗的摆脱。而最后两句“扁舟过客十年事,一梦此山愁至今”则是诗人对过往人生的思索与惆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情感,体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京岘城南隐映深:描绘出京岘城南深邃的竹林寺,隐约可见,给人一种神秘感。
  2. 两牛鸣地得禅林:在宁静的环境中,两头牛在低鸣,象征着与自然和谐的生活。
  3. 风泉隔屋撞哀玉:自然的声音,风与泉水交织,像是悲鸣的玉声,传达出一种哀伤的情感。
  4. 竹月缘阶贴碎金:月光透过竹林,照在台阶上,如同碎金般美丽,展现了自然的精致。
  5. 藻井仰窥尘漠漠:透过天花板,诗人仰望,眼前的尘世显得渺小,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6. 青灯对宿夜沈沈:青灯下的夜晚显得沉寂,诗人或在思考,或在回忆,感受到内心的孤独。
  7. 扁舟过客十年事:诗人以小舟比喻过往的经历,十年如一梦,暗示人生的短暂。
  8. 一梦此山愁至今:回忆起往日的种种,愁苦的情感仍在心中萦绕,体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扁舟”比喻为过往的生活,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竹林”、“青灯”、“风泉”等意象,传达出禅意与孤独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恼的超然。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竹林:象征清幽与宁静,代表诗人理想生活的归属。
  • 青灯:象征思考与孤独,反映出夜晚的沉静与内心的寂寞。
  • 牛鸣: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禅意,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京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京城北
    • B. 京城南
    • C. 京城东
    • D. 京城西
  2. “两牛鸣地得禅林”中的“得”字意思是?

    • A. 拿到
    • B. 得到
    • C. 可
    • D. 知道
  3. 诗中“青灯对宿夜沈沈”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哀伤
    • C. 兴奋
    • D. 无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安石和李白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的风格更为沉静、内敛,而李白则更为奔放、豪迈。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津》表现出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而王安石则在《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中表现出对宁静与内心世界的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安石诗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