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捣衣》
时间: 2024-12-29 17:0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捣衣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人在深秋的夜晚,思念远方征夫的情感。屋檐上的瓦片已经被新霜覆盖,她想要寄送寒衣给远方的爱人,却因思念而感到悲伤。听说征夫在外容易瘦削,心中更加忧虑。梦中回到他的身边,细心地量一下衣物的大小。她在空房中支着枕头,心中怯懦,借着月光轻轻拭去砧板上的水迹。此时已是深秋的孤独夜晚,令人感到凄凉。月光洒在西南,越发让人心痛。
注释
- 鸳瓦:指的是用来盖房子的瓦片,常用作象征爱情与家庭的安定。
-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物,表达对远方人的关心。
- 征夫:指出征的男子,特指远行的丈夫或恋人。
- 支枕:指用枕头支撑,暗示孤独的状态。
- 清砧:指砧板,古时通常用来做饭的器具。
- 深秋:象征着生命的渐渐凋零,也暗示着思念的加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柳泉,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他是满清王朝的王子,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广泛赞誉。性德的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表达离别和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南乡子·捣衣》创作于纳兰性德对其爱妻的思念之时。纳兰性德的词作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体验,尤其是对爱情的描绘,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浓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深秋傍晚,女人在静谧的房间中思念远方征夫的情景。开篇以“鸳瓦已新霜”引入,既描绘了季节的寒意,也象征着爱情的脆弱。随后的“欲寄寒衣转自伤”,反映出她对征夫的关心与思念,情感深邃而细腻。
词中“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表达了对远行者的忧虑,尤其是对他健康的挂念,突出她深重的情感负担。接下来的“梦里回时仔细量”,不仅展示了思念之深,也暗含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在后半部分,随着“支枕怯空房”,诗人将情景转向内心的孤独,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凄凉。最后一句“月到西南更断肠”,以月光作为情感的寄托,强调了夜晚的孤寂与思念的加深,形成了全诗的情感高潮。
整首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深秋的冷清与思念的沉重,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是纳兰性德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鸳瓦已新霜:用“鸳”字寓意爱情的美好,与新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寒冷的季节与内心的温暖形成对比。
- 欲寄寒衣转自伤:寄衣的愿望中夹杂着自我伤感,突显对远方人的思念之苦。
-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听闻远行者的辛苦,内心愈发挂念。
- 梦里回时仔细量:梦中相聚的温暖与现实的孤独形成鲜明对照。
- 支枕怯空房:独自一人,支枕而卧,显得无比孤单。
- 且拭清砧就月光:借助月光的清辉,拭去砧板上的水,增添了一份闲适与无奈。
-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深秋的夜晚,情感的孤寂加深。
- 月到西南更断肠:月光洒在西南,进一步加重了思念与离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鸳瓦”象征爱情的美好。
- 对仗:如“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展现出词人对称的美感。
- 拟人:月光似乎也在诉说思念,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远方征夫的思念与关心,反映了深秋夜晚的孤独与凄凉。主题围绕着爱情、思念与孤独展开,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鸳瓦:象征爱情与家庭的安定。
- 寒衣:表达对远方人的关心与温暖。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衣”指的是什么?
- A. 冬衣
- B. 秋衣
- C. 夏衣
- D. 春衣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纳兰性德
- D. 白居易
-
“月到西南更断肠”中“西南”指的是哪个方向?
- A. 北
- B. 南
- C. 东
- D. 西
答案
- A. 冬衣
- C. 纳兰性德
- B. 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对比纳兰性德的《南乡子·捣衣》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但纳兰性德更偏向于表达深秋的孤独与凄凉,而李清照则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执着。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但都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