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渡沂水》
时间: 2024-12-31 10:0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渡沂水
作者:韩是升 〔清代〕
仆夫催晓发,驰逐声辚辚。
出门不一里,已到沂水滨。
四鼓月未落,水面如铺银。
水月一色白,天宇无纤尘。
确石荦水底石,踯躅车下轮。
人力费推挽,马足犹逡巡。
及兹感行役,不如乐暮春。
举头见明月,曾照狂歌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月夜出行渡过沂水的情景。清晨,仆人催促着出发,马车的辚辚声伴随着他们的行进。刚出门没走多远,就到达了沂水边。此时月光仍未落下,水面如同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水面和月光浑然一体,显得格外洁白,天空也没有一丝尘埃。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车轮在水中轻轻晃动。人力推车十分费力,马儿的蹄子也显得迟缓。此时感受到行旅的辛苦,不如在春天的黄昏中享受乐趣。抬头望见明月,曾照耀过那些狂歌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仆夫:仆人,指随行的侍从。
- 辚辚:形容车轮的声音,指马车行驶时发出的声响。
- 四鼓:指时辰,四个时辰即清晨。
- 荦:形容石头的样子,坚硬而显露。
- 踯躅:走路时停下或走得缓慢,形容马车行驶缓慢。
典故解析:
- 狂歌人:可能指的是那些在月夜下放声高歌的人,象征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是升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涉及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描绘了诗人在月夜出行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行旅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月夜渡沂水》通过描绘清晨沂水边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诗的开头,仆人催促出发,显示出行旅的匆忙和生活的节奏。随即,诗人描绘了沂水的景象,水面如铺银,月光与水面交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带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受。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水底石头和车轮的细致观察,暗示了行旅的不易。人力费推挽,马足犹逡巡,描绘了行旅的艰辛与劳累。诗的最后,诗人感叹不如乐暮春,表明了在繁忙的生活中,春天的悠闲与欢乐更为可贵。明月照耀着狂歌者的身影,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也要珍惜和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和谐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仆夫催晓发:仆人催促着出发,暗示出行的急迫感。
- 驰逐声辚辚:车轮的声音与马匹的奔跑,传递出行旅的动态感。
- 出门不一里:出门不久,即到达目的地,表现出路途的短暂。
- 已到沂水滨:说明行程的目的地,沂水之滨。
- 四鼓月未落:清晨时分,月亮尚未落下,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水面如铺银:水面反射月光,宛如一层银色的薄纱,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
- 水月一色白:水与月的色彩一致,突显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 天宇无纤尘:天空清澈,没有任何尘埃,表现出一种极致的宁静。
- 确石荦水底石: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暗示出水的清澈。
- 踯躅车下轮:车轮在水中停顿,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难。
- 人力费推挽:推车的过程费力,传达出行旅的辛苦。
- 马足犹逡巡:马匹走得缓慢,进一步强调旅途的艰难。
- 及兹感行役:此时感叹行旅的疲惫与辛劳。
- 不如乐暮春:与春天的欢乐相比,行旅的辛苦显得不值一提。
- 举头见明月:抬头看到明亮的月光,带来一丝宁静。
- 曾照狂歌人:明月曾照耀过那些放声高歌的人,象征放纵与欢乐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面如铺银”形象地描绘了清澈水面的美丽。
- 对仗:如“水月一色白,天宇无纤尘”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月夜渡水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行旅艰辛的思考,同时也传达出珍惜生命中美好时光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光明、希望与美好。
- 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春天:象征生机与快乐的时节。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月亮和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着柔美与宁静,而春天则代表着新的开始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月未落”是指哪个时段?
- A. 晚上
- B. 清晨
- C. 正午
- 答案:B
-
填空题:诗人感叹“及兹感行役,不如乐__”。
- 答案:暮春
-
判断题:诗中描写的水面在月光下看起来如同铺上了金子。
- A. 正确
- B. 错误
- 答案:B(是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写了月夜的情景,但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韩是升的《月夜渡沂水》则侧重于行旅的感受与自然的美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韩是升研究》
- 《古诗词赏析大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