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迟明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欹枕浩无情,蘧蘧独迟明。
霜繁红树老,云澹素蟾清。
倦鹊犹三尤,寒鸡未一鸣。
故山何处所,应有晓猿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孤寂的夜晚,独自倚靠在床头,感受到无情的寂寥。窗外的霜冷重,映衬着红色的老树,天上的云彩淡淡的,皎洁的月亮显得格外清冷。倦怠的乌鹊依然在树上鸣叫,而寒冷的鸡还未打鸣。故乡的山水在哪里呢?应该有晨曦中的猿声惊起。
注释:
-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 浩无情:形容夜晚的空旷与无情。
- 蘧蘧:形容孤独的样子。
- 霜繁:霜降得很重。
- 云澹:云彩淡薄。
- 素蟾:白色的月亮。
- 倦鹊:疲倦的喜鹊。
- 三尤:尤指三声。
- 寒鸡:寒冷的鸡,指的是还未打鸣的鸡。
- 故山:故乡的山。
典故解析:
- 猿惊:古代诗词中常以猿声象征孤独与思乡,猿声常在晨曦时分响起,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政治改革,提倡“变法”,并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诗词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晚年,时值他在政治、家庭等多重压力下,内心孤独而惆怅,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迟明》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欹枕浩无情”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孤寂的夜晚,诗人斜靠在枕头上,感受到的是无情的空旷与寂寥。诗中通过“霜繁红树老”的描写,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衰败,红树的老去不仅是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年华的感慨。
随着“云澹素蟾清”的转变,夜空中云彩的淡薄与月亮的清冷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却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倦鹊犹三尤,寒鸡未一鸣”,这里的意象似乎在传达一种时间的静止,黑夜的延续让万物都显得疲倦,连鸡鸣声都未曾响起,预示着黎明的到来仍是遥遥无期。
最后两句“故山何处所,应有晓猿惊”更是点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山水、晨曦中的猿声,象征着他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与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王安石在晚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透过对景的描写,传达了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欹枕浩无情”:表达诗人夜晚的孤寂。
- “蘧蘧独迟明”:独自等待天明,暗示孤独。
- “霜繁红树老”:描绘寒霜覆盖的老树,象征衰老。
- “云澹素蟾清”:清冷的月亮在淡淡云彩中,营造静谧的夜晚。
- “倦鹊犹三尤”:乌鹊在树上,暗示时间的流逝。
- “寒鸡未一鸣”:鸡还未打鸣,象征黎明未至。
- “故山何处所”:对故乡的思念。
- “应有晓猿惊”:晨间的猿鸣,代表对故乡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 “浩无情”中的“浩”比喻空旷的夜晚。
- 拟人: “倦鹊”赋予乌鹊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孤寂景象,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王安石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霜: 寒冷与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红树: 老去的生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 月亮: 清冷的象征,代表孤独与宁静。
- 乌鹊与寒鸡: 代表时间的静止与未到的黎明,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迟明》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故山”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家乡
- B. 诗人曾经游历的山
- C. 自然景观
- D. 朋友的家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李白的《静夜思》: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迟明》和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安石侧重于孤寂的夜晚意象,李白则更强调月亮带来的怀旧情感。两者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意象选择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