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春宵独坐,风雨凄然,珧书适因小极,过从话雨未能也,用漱玉调谱此以写幽怀。》
时间: 2025-01-02 22:5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声慢 春宵独坐
萧萧瑟瑟。做弄春寒,相思寄与脆笛。
写韵红楼,天样一般遥隔。
前宵记曾聚首,转添侬者番伤别。
便算是,再相逢,怎抵断肠时节。
此际离愁如织。灯焰小,惺忪欲眠难得。
病耗传来,试问有谁怜惜。
东风又吹冷雨,打窗纱助我惨咽。
此况味,两地里青鬓易白。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春天的夜晚,我独自坐着,外面风雨凄迷,萧瑟的声音让我更加思念远方的你。就像在红楼写下的韵脚,彼此却像天边的星星那样遥远。回想起昨夜的聚会,如今却增添了我无尽的离愁。即使再相逢,又怎能抵挡这断肠的时节呢?此时此刻,离愁如同织成的网一般。灯光微弱,我恍惚欲眠却难以入睡。听说你身体欠佳,试问又有谁来怜惜我这份心情?东风又吹来了冷雨,打在窗纱上,仿佛在陪伴我这份悲凉。而这份情怀,两地的人已渐渐白了青鬓。
注释:
字词注释:
- 瑟瑟:形容风声或细微声音,表达一种萧条的气氛。
- 脆笛:指笛声清脆,寓意思念之情。
- 红楼:指佳人聚集的地方,也暗指美好的记忆。
- 断肠:形容极度的悲伤,断肠之痛。
典故解析:
- 青鬓易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老去,暗含对青春的怀念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季兰韵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擅长词赋,作品多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与思乡之情。她的词风婉约,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春寒的夜晚,诗人因思念远方的爱人而感到孤独与愁苦。反映了清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情感压抑及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声声慢》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夜的凄凉与内心的孤寂。诗人以“萧萧瑟瑟”的开头,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氛围,紧接着用“相思寄与脆笛”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红楼”,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隐喻了现实中无法相聚的遗憾。随着诗句的深入,离愁如织的意象愈加鲜明,诗人对“再相逢”的无奈与对“断肠时节”的感慨,反映出深刻的情感纠葛。
在技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得情感更加真挚动人。尤其是“东风又吹冷雨”一句,既描绘了外部天气的恶劣,也映射了内心的悲凉。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引导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与生活中的无奈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萧瑟瑟”:描绘环境的凄冷与孤独。
- “相思寄与脆笛”:表达思念之情,脆笛声似乎寄托了无尽的相思。
- “写韵红楼”:指旧日美好的回忆,暗含对过去的怀念。
- “再相逢,怎抵断肠时节”:即使再相聚,也无法抵挡内心的伤痛。
- “此际离愁如织”:离愁绵绵,如同织网般缠绕心头。
- “灯焰小,惺忪欲眠难得”:夜深人静,灯光微弱,心情难以安宁。
- “病耗传来,试问有谁怜惜”:关心他人的同时,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明显。
- “东风又吹冷雨”:自然的冷雨加重了诗人的愁苦。
- “两地里青鬓易白”:反映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冷雨,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
- 对仗:如“再相逢”与“断肠时节”,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孤寂与思念之情,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反映了女性在情感中的细腻与敏感,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离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内心的冷淡。
- 相思:直接表现情感的核心,贯穿全诗。
- 离愁:反映出人与人之间距离带来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脆笛”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思念
- C. 悲伤
- D. 快乐
-
“东风又吹冷雨”中,冷雨的作用是什么?
- A. 增添春意
- B. 加重愁苦
- C. 代表希望
- D. 使人清醒
-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愤怒
- D. 自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愁苦,但其风格更加轻快,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式。与季兰韵的细腻忧伤相比,李清照的诗更显活泼。两者都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与坚韧,但感情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词人研究》
- 《诗词鉴赏技巧》
- 《古典诗词选》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