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秋月》

时间: 2024-09-19 22:08:22

漠漠清光千万里。

云拥冰轮,一片轻如纸。

借问嫦娥何若此。

只应长伴愁人尔。

照彻陶篱黄共紫。

渐渐梅梢,影乱横塘水。

睡熟芙蓉谁唤起。

寒螀声里啼残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秋月
作者:方佺 〔清代〕

漠漠清光千万里。云拥冰轮,一片轻如纸。
借问嫦娥何若此。只应长伴愁人尔。
照彻陶篱黄共紫。渐渐梅梢,影乱横塘水。
睡熟芙蓉谁唤起。寒螀声里啼残矣。


白话文翻译:

这片清辉洒满千里,云雾缭绕着冰冷的月亮,轻得像纸一样。
我想问嫦娥,这样的月光和她比起来又如何呢?她大概只会长久陪伴那些愁苦的人吧。
月光照亮了陶篱,映出黄色和紫色的花朵。渐渐地,梅树的枝头,月影在横塘的水面上交错不清。
睡熟的荷花,谁来叫醒?在寒虫的鸣叫声中,只听见它们已经残声啼叫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漠漠:形容景象朦胧,气氛清冷。
  • 清光:指明亮的月光。
  •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的女神。
  • 惊起:叫醒,唤醒的意思。
  • 寒螀:指寒冷的蟋蟀,常用于描写秋季的景象。

典故解析:

  • 嫦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是月宫的仙女,与月亮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被用来象征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佺,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梅溪,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情,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作者在月夜中感受到清冷的月光与内心的孤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蝶恋花 秋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而迷人的月夜场景。诗的开头“漠漠清光千万里”,以宏大的空间感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而清冷的氛围。接着,作者借月光之美,引出嫦娥这一神话人物,表达了对她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受。通过“只应长伴愁人尔”一句,诗人不仅道出了嫦娥的孤独,也映射了自己的愁苦。

“照彻陶篱黄共紫”一句,通过描绘月光照耀下的花朵,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随着“渐渐梅梢,影乱横塘水”的描述,画面愈加生动,诗人在视觉上的美感与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最后两句“睡熟芙蓉谁唤起。寒螀声里啼残矣”,则将秋夜的静谧与孤寂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转向对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敏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漠漠清光千万里:描绘月光清冷而广阔的景象,给人以辽阔之感。
  2. 云拥冰轮,一片轻如纸:云雾围绕着月亮,月亮显得轻盈如纸,形象生动。
  3. 借问嫦娥何若此:诗人想要询问嫦娥对这月光的看法,表现出一种对美的追求。
  4. 只应长伴愁人尔:表明嫦娥的存在是为了陪伴那些愁苦的人,暗含哲理。
  5. 照彻陶篱黄共紫:月光照亮了陶篱的花朵,描绘出色彩艳丽的夜景。
  6. 渐渐梅梢,影乱横塘水:月影在水面上交错,表现出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7. 睡熟芙蓉谁唤起:问候沉睡的荷花,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8. 寒螀声里啼残矣:在寒虫的叫声中,荷花的沉默显得更加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如纸”形容月光的透亮。
  • 拟人:如“谁唤起”,赋予了芙蓉生命。
  • 对仗:如“照彻陶篱黄共紫”,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秋季的凄凉与思考生命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光:象征纯洁与宁静。
  • 嫦娥:代表孤独与遗憾。
  • 芙蓉:象征美丽与脆弱。
  • 寒螀:暗示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蝶恋花 秋月》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方佺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神话人物嫦娥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富贵
  3. “寒螀声里啼残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哀伤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月光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思念。
  • 李白《静夜思》: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蝶恋花 秋月》均有描写月光的意象,但前者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