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见微于,徐惊巧入神。
忽然缠作茧,信矣出如纶。
桑绕罗敷舍,机鸣孟母邻。
明当晒新,霁月镕。
白话文翻译:
初见时如微风轻拂,慢慢惊动了我的心神。
突然间,它缠绕成茧,果然像丝线般出世。
桑树环绕着罗敷的家,织机声响起在孟母的邻里。
明天将要晒新的丝,明月下熔化如水。
注释:
- 微于:微风,比喻轻微的感觉。
- 缠作茧:指蚕在成熟时缠绕出茧。
- 信矣:确实,的确。
- 出如纶:像丝绸一样出世。
- 桑:桑树,蚕的主要食物。
- 罗敷:传说中的美人,象征美好生活。
- 机鸣:织机的声音,象征着劳动的进行。
-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的故事,象征教育与家庭环境的重视。
- 明当晒新:明天将要晒新的丝,表示新生活的开始。
- 霁月镕:晴朗的月光下,像水一样融化,形容宁静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阮,号华阳,晚号青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和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刘克庄在诗词创作上受到了前辈如苏轼、李清照的影响,作品多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风格典雅而又不失豪放。
创作背景:
《又和南塘十首》是刘克庄在南塘时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农村生活的美好。诗中通过蚕的生长过程,表达了对劳动价值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蚕》以蚕的生长过程为线索,生动展现了一个自然的循环与人间的和谐美。诗的开头“初见微于,徐惊巧入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初出时的轻盈和灵动,仿佛将人的心也牵动了。随着诗的深入,蚕缠作茧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沉淀与内在的积累,暗示着创作的艰辛与成果的珍贵。
接下来的“桑绕罗敷舍,机鸣孟母邻”则引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桑树和织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乡村的宁静和温暖。罗敷的形象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隐喻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的“明当晒新,霁月镕”则展现了希望与新生的气息,明天的阳光将照耀着新生的丝,象征着未来的美好与希望。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蚕的成长过程,更通过自然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劳动、生活和未来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生活情感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见微于,徐惊巧入神。
描述了蚕初现时的轻盈,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暗示着生命的奇妙。 -
忽然缠作茧,信矣出如纶。
蚕在成熟时缠绕成茧,最终化出丝,象征着经过努力后收获的美好成果。 -
桑绕罗敷舍,机鸣孟母邻。
描绘乡村宁静的场景,桑树环绕,织机声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明当晒新,霁月镕。
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和美好前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蚕的出世比作丝绸,生动形象。
- 拟人:蚕的生长过程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情感表达。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蚕的生长过程,表现了劳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美好,传递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象征勤劳与创造,生命的转化。
- 桑:代表着自然与生活的基础。
- 织机:象征着劳动与创造的过程。
- 明月: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初见微于”的意思是? A. 描绘蚕的外形
B. 表达轻微的惊喜
C. 形容自然的声音 -
“桑绕罗敷舍”中的“桑”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工具 -
诗的最后一句“霁月镕”表达了什么? A. 过去的希望
B. 未来的美好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蚕》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前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劳动的价值,后者则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表现人生的无常与哲理。两首诗各有特色,却同样传递了生活的深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大系》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