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焚馀宁有籍,坑后更无儒。
不解愚刘项,翻令二世愚。
白话文翻译:
烧毁剩余的书籍,坑杀后世的儒生。
不明白愚蠢的刘邦和项羽,却反而使得后来的两代人更加愚昧。
注释:
- 焚:烧。
- 余:剩余的。
- 籍:书籍。
- 坑:坑杀,指用土埋活人。
- 儒:儒家士人,指学者或知识分子。
- 刘项:指刘邦和项羽,汉朝的开国君主和对手。
- 二世:指汉朝第二代,即汉惠帝和汉昭帝。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文化的摧残,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打压,导致后世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愚昧。刘邦和项羽作为历史人物,被用来象征那些未能吸取教训而继续愚昧的统治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时局的深刻思考著称。他的诗多描写社会现实,反映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历史的反思之际,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愚昧和历史的轮回感到失望,试图通过历史教训警示后人。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开头两句中提到“焚书”和“坑儒”,通过对秦始皇时期文化浩劫的揭示,表现出对知识与文化的珍视。历史上“焚书坑儒”事件的惨痛教训,象征着对理智与思想的压制,给后世带来了深重的影响。接着,诗人以刘邦和项羽为例,表明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也未能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加深了后来的愚昧。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警醒后人要尊重知识与文化,反对盲目和愚昧,显示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焚馀宁有籍:意指焚烧剩余的书籍,直接揭示了对文化的毁灭。
- 坑后更无儒:后世的知识分子被坑杀,文化传承断裂。
- 不解愚刘项:指刘邦和项羽未能明白历史教训。
- 翻令二世愚:最终导致后代更加愚昧。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照,强调文化的毁灭与愚昧的延续。
- 反讽:表面上讲述历史,实则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文化和知识的珍视,警示人们不可重蹈覆辙,呼唤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意象分析:
- 书籍:象征知识和文化的载体。
- 儒生:代表着智慧和理性,反映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 刘邦、项羽:象征历史的无知与盲目,反映出统治者的愚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 A. 汉朝
- B. 唐朝
- C. 秦朝
- D. 宋朝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刘项”是指和。
-
判断题:诗人刘克庄认为焚书坑儒对后世没有影响。 (对/错)
答案:
- C
- 刘邦,项羽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
- 诗词对比: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与刘克庄的这首诗在风格上有明显区别,前者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后者则更注重历史的警示。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