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子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黄山开苑猎初回,
绛树分行舞递来。
下马春场鸡距,
鸣弦初日雉惊媒。
犀投博齿呼成白,
桥隔车音听似雷。
不问春蚕眠未起,
更寻桑陌到秦台。
白话文翻译:
黄山的猎场刚刚开启,绛色的树木在风中舞动着。
下马在春天的场地上,鸡鸣声此起彼伏,
弦乐响起,初升的太阳让雉鸟惊慌不已。
犀牛投掷博弈的声音在白色的场地上响起,
桥隔着车声,听起来像雷鸣一般。
我不问春蚕是否还在沉睡,
只想寻找桑树的路径,走到秦台去。
注释:
- 绛树:指红色或紫色的树木。
- 鸡距:指鸡鸣声,代表春天的气息。
- 鸣弦:指乐器发声,这里暗指春天的音乐。
- 雉:雉鸡,代表春天的生机。
- 犀投:犀牛的一种,原意为投掷,可能指狩猎。
- 秦台:指古代秦国的地方,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在诗歌、散文、词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欧阳修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
创作背景:
《公子》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发展、文人风采各异的年代。诗中描绘的猎场和自然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反映了当时文人闲适、享乐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公子》这首诗以春天的狩猎活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回大地的生机与活力。开篇描绘了黄山猎场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绛色树木摇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接着,诗人通过鸡鸣和乐器的鸣响,进一步渲染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生动。
诗中提到的“雉惊媒”,不仅描绘了动物的活泼,也暗喻着春天的生机与繁荣。犀牛的叫声和车马的远去,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最后一句“不问春蚕眠未起,更寻桑陌到秦台”,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追求与思考,象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希望。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欧阳修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邃思考,既有欢快的气氛,又渗透着淡淡的哲思,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山开苑猎初回:描绘春天狩猎的情景,黄山的猎场刚刚开放。
- 绛树分行舞递来:色彩鲜艳的树木在春风中摇曳,传递出春天的气息。
- 下马春场鸡距:诗人下马来到春天的场地,鸡鸣声此起彼伏,象征春天的到来。
- 鸣弦初日雉惊媒:乐器的声音和初升太阳的光辉,让雉鸟惊慌,表现生机。
- 犀投博齿呼成白:犀牛的叫声和博弈的游戏声响起,形成一种生动的场面。
- 桥隔车音听似雷:车声从桥那边传来,像雷声般震撼,增强了场景的动态感。
- 不问春蚕眠未起:不去关注春蚕的活动,暗示一种洒脱的态度。
- 更寻桑陌到秦台:诗人渴望寻找桑树小路,走向历史深处的秦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桥隔车音听似雷”形象地比喻声音的震撼。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鸡距”与“雉惊”。
- 拟人:树木的舞动和动物的惊慌,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狩猎活动展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和对未来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猎场:象征生机与活力。
- 绛树:象征春天的色彩与生命力。
- 鸡鸣: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气。
- 秦台: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绛树”指的是什么颜色的树木? A. 绿色
B. 红色
C. 黄色
D. 蓝色 -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春天的生机? A. 雉
B. 犀
C. 桥
D. 春蚕 -
“桥隔车音听似雷”中的“雷”是用来比喻什么? A. 天气变化
B. 声音震撼
C. 突然的事件
D. 动物的叫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气息,但更侧重于春晨的宁静与美好。
- 《春夜喜雨》:通过描写春夜的细雨,展现自然的滋润与生命的延续。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欧阳修集》
- 《中国古代诗词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