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边娇 己未长安元夕》
时间: 2025-01-19 16:47: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边娇 己未长安元夕
—— 陈维崧 〔清代〕
元夜年时,记水榭狂游,驿桥闲趁。
梅梢月上,楼檐灯挂,媚蝶闹蛾成阵。
春泥松软,镂十里凤城鞋印。
小门残火,见多少澹妆轻粉。
如今独客京华,料还怪我,归期难准。
金钱浪掷,紫姑羞卜,长自盼人书信。
晚寒偏嫩,悄地向冰蟾低问。
清辉何苦,照一宵潘鬓。
白话文翻译:
在元宵节的夜晚,记得在水榭游玩的狂欢,趁着驿桥的闲暇。
梅树枝头的月亮挂起,楼檐上灯火辉煌,娇媚的蝴蝶和蛾子成群结队。
春天的泥土柔软,留下一串串的凤城鞋印。
小门外的残火,映照出多少淡妆轻粉。
如今我独自一人在京城,恐怕你也会怪我,归期难以确定。
金钱随意浪费,紫姑却羞于占卜,我长久以来只盼人书信。
晚上的寒气偏偏柔和,悄悄地向冰冷的月亮低声询问。
清辉何苦,要照亮我一整夜的憔悴发鬓?
注释:
- 元夜: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
- 水榭:临水而建的楼台。
- 梅梢月上:梅树的枝头上挂着月亮,描绘出优美的夜景。
- 凤城鞋印:指轻盈的女子走过的痕迹,象征着美好和青春。
- 澹妆轻粉:淡雅的妆容,体现出女性的柔美。
- 金钱浪掷:形容随意花钱,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困惑。
- 紫姑:传说中的女神,能够占卜未来。
- 冰蟾:指月亮,传说月亮上有只蟾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约1690),字梦阮,号白羽,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擅长词,风格清新婉约。他的作品多描写爱情、风景及人生感悟,常常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月边娇 己未长安元夕》是在元宵节的背景下写就,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欢乐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感慨。诗中处处流露着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情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月边娇》以元宵节为背景,结合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繁华的节日中感受到的孤独与遗憾。开篇的狂欢场景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独客京华”的主题。诗中梅树、灯火、蝴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对过往快乐时光的怀念。
全诗语言清新,音韵和谐,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尤其在描写春泥和鞋印时,生动传神,令人感受到青春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同时,诗中反复出现的“盼人书信”更是深化了思念的主题,表现出诗人渴望与爱人团聚的强烈情感。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渗透着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夜年时,记水榭狂游,驿桥闲趁。
开头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水榭旁的狂欢与驿桥的闲适形成对比。 -
梅梢月上,楼檐灯挂,媚蝶闹蛾成阵。
描绘夜晚的美丽意境,梅树上挂着明月,楼檐上的灯火璀璨,蝴蝶和蛾子在灯下飞舞,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
春泥松软,镂十里凤城鞋印。
春泥的柔软与鞋印的轻盈,暗示着美好与青春的流逝。 -
小门残火,见多少澹妆轻粉。
小门外的残火映照出多少女子的淡妆,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好的意境。 -
如今独客京华,料还怪我,归期难准。
表达了诗人如今的孤独与对归期不确定的无奈。 -
金钱浪掷,紫姑羞卜,长自盼人书信。
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思念。 -
晚寒偏嫩,悄地向冰蟾低问。
晚上的寒意却显得柔和,向月亮低声询问,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
清辉何苦,照一宵潘鬓。
结尾提及月光照亮了自己憔悴的发鬓,表达了对衰老和孤寂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清辉何苦”,将月光比作一种情感的寄托。
- 拟人:如“悄地向冰蟾低问”,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较强的对称性,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元宵节欢愉场景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现实孤独与思念的感慨。诗人在热闹与孤独之间徘徊,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用以表现作者的情操。
- 月亮:代表思念与孤独,诗中多次出现。
- 灯火:象征温暖与希望,也暗含着对团圆的渴望。
- 鞋印:象征青春的轻盈与美好,富有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清明节
- D. 端午节
-
诗中提到的“小门残火”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期待
- C. 孤独
- D. 快乐
-
诗人对未来的归期持什么态度?
- A. 确定
- B. 难以确定
- C. 无所谓
- D. 期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陈维崧的《月边娇》均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细腻描写,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而陈维崧则通过丰富的意象与节日的背景反映内心的孤独。两者都展示了女性的柔美与对爱情的向往,但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