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望雪》
时间: 2025-01-07 20:3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后望雪
作者: 苏辙 〔宋代〕
秋雨仅熟禾,冬雪不掩块。
温风搜麦根,天意欲为害。
老农强推测,妄谓春当改。
三阳已换节,六出尚茫昧。
朝看扶桑暾,夜听土囊噫。
仓场久空竭,榆枣方伐卖。
丁夫病风热,孺子作疮疥。
无知此何辜,得罪彼有在。
造物伊谁憎,亦复自无奈。
慎勿翻雪海,冻馁无疆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春季雨水和寒冷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秋雨刚刚使禾苗成熟,冬季的雪却并未遮盖农田。温暖的春风在麦子的根部徘徊,似乎上天想对农民造成伤害。老农强行推测,妄想春天会有所改变。三阳(春季的三个月)已经更替,但雪花的来临依旧模糊不清。早晨看扶桑(日出)升起,夜里听土地的呻吟。仓库里粮食早已空竭,榆树和枣树正被伐倒出售。农夫因风寒而生病,小孩则生了疮疥。无知的农夫与天灾无辜相连,谁能说得清上天的怨恨,自己又无可奈何。小心不要让雪变成海洋,饥冻无边无际。
注释
- 三阳: 指春天的三个节气,象征春季的到来。
- 六出: 指六瓣的雪花,形容雪的形态。
- 扶桑: 指传说中的太阳升起之地。
- 土囊: 指土地的呻吟声,象征农田的困境。
- 丁夫: 指农民或劳动力。
- 孺子: 指小孩子。
- 翻雪海: 比喻雪的积累,形容雪灾严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春后望雪》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诗中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天候变化的深切关注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春雪和农作物的遭遇,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以及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诗歌鉴赏
《春后望雪》通过描绘春季的气候变化,展现了农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绝望。全诗以“秋雨仅熟禾,冬雪不掩块”开篇,描绘了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命运,暗示了农民的辛劳与期待。温暖的春风本应带来生机,但却似乎在窃取麦子的根基,造成更大的危机。
诗中老农的推测与期待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愤懑与无奈,仿佛在责怪自然的无情。而“三阳已换节,六出尚茫昧”则传达了春季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令农民对未来的收成充满疑虑。诗的后半部分更是通过仓场的空虚和人们的疾病,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苦衷与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雨仅熟禾:秋天的雨水使稻禾刚刚成熟。
- 冬雪不掩块:冬天的雪并未完全覆盖土地。
- 温风搜麦根:温暖的春风在寻找麦子的根部。
- 天意欲为害:似乎上天想要对农作物造成损害。
- 老农强推测:年长的农民强行揣测天气变化。
- 妄谓春当改:无端地认为春天会有所改变。
- 三阳已换节:春季的三个节气已经更替。
- 六出尚茫昧:雪花的形态依然模糊不清。
- 朝看扶桑暾:早晨看着太阳升起。
- 夜听土囊噫:晚上听到土地的呻吟。
- 仓场久空竭:仓库里粮食早已耗尽。
- 榆枣方伐卖:榆树和枣树正被砍伐和出售。
- 丁夫病风热:农民因风寒而生病。
- 孺子作疮疥:孩子们则生了疮和疥。
- 无知此何辜:无知的人对此无辜。
- 得罪彼有在:遭受天灾有其原因。
- 造物伊谁憎:谁能理解自然的怨恨。
- 亦复自无奈:自己对此也无能为力。
- 慎勿翻雪海:小心不要让雪变成海洋。
- 冻馁无疆界:饥冻将无边无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状态进行比较。
- 拟人: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如“土地的呻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工整,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气候变化的描写,反映了农民对天灾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思考,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脆弱关系,以及对生活的不屈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雨: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冬雪:代表天灾和困境。
- 温风: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扶桑: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 土囊:象征着农田的疲惫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 诗中提到的“三阳”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季
- B. 春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三阳”指的是哪个季节?
-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老农强推测,妄谓春当__”。
-
判断题: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自然的无奈。 (对/错)
答案
- B. 春季
- 改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同样描绘了春天与自然的关系。
- 《早春寄丘二》:王维的诗,展现春季的早期气息和农民的生活。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春后望雪》的对比:两首诗都关注春季,但杜甫的作品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苏辙则集中于自然和农民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